清明时节话习俗
内蒙古新闻网  20-04-03 15:50  【打印本页】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起源于西周时期,历史上有周公24节气之说,清明节就是在那个时候被记载下来的。每当清明到来的时候,各种祭祀活动也随即开始。那时的祭祀仅限于贵族,其场所以宗庙为主。后来,才有了到坟墓祭祀的习俗。

  扫墓在秦汉时始成习俗,从唐代中叶起,清明节扫墓方定为岁时节令之一。自此,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亦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千年惆怅的清明情结,把一个古老的节气表达得深入人心,让人在清明时节,想象纷纷细雨,追怀故去先人,让人在杏花芬芳中品味酒香,感受恍然若梦的时光风情。

  清明节曾经是个非常热闹的节令,除了祭祀先人之外,还有春游、踏青、折柳、野宴、拔河、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等,一幅《清明上河图》可资佐证。宋人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详实记录了北宋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京的繁华生活场景,作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它是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代诗人高菊卿吟诵的“南山北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诗句,为我们勾画出民间扫墓的动人情景。

  而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的诗句,则描写了清明时节的生动画面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格调委婉,清爽怡人,令人回味。

  唐代羊士諤的那首诗:“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已,细雨带清明”。写出了清明时节生机盎然的折柳、踏青之趣。

  曹雪芹的《风筝》一诗中写到清明:“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写出了童趣,也写出了心灵颤动的愁怨之绪。

  由此可见,古时清明的扫墓祭祀活动,并非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而且在时令上有意义的活动是春游、踏青、折柳、野宴、拔河、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文/孟祥宾)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