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陋习该休矣
内蒙古新闻网  20-04-07 22:0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孔德淇

  今后,在地铁车厢里吃东西、外放手机声音、大声喧哗吵闹……这些不文明行为可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了。4月 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对乘坐地铁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

  近年来,准时快捷的地铁已成为很多市民上班和出行的首选,但“乘客在车厢为孩子把尿”“男子地铁吐痰被打,知错不改还爆粗口引众怒”“女子地铁吃凤爪飙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屡被曝光,让地铁陋习持续成为社会问题和舆论热点,不断刺痛公众的神经。

  地铁车厢空间相对狭小,人多嘈杂拥挤,决定了乘坐时需具备严格的限制措施。而对待地铁陋习,仅靠道德谴责恐怕无济于事,还应从制度性措施着手。此次《办法》落地,给出全国统一标准,清晰划定了地铁乘客的权利界限,把广大民众深恶痛绝的不文明行为列入禁令,营造出安全、有序、舒适的乘车环境,可谓适逢其时。

  事实上,国内一些地方早年已率先行动,出台了类似的地方性法规,对个别乘客不文明乃至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但地铁不文明现象依然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各地法规的约束力不一,更重要的则是指定制度规范只是治理地铁陋习的第一步。

  如今,地铁已然是展现公民素养的一个窗口,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缩影,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直观反映。要让所有人都能舒心地乘地铁出行,固然有赖于规定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力的不断提升,以警示不文明者回归“正途”,更需要乘客的密切配合。在以制度刚性治理恶习陋俗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创造文明有序的乘车环境,让地铁文明不断彰显,不拖城市文明和地方文明的后腿,仍需进一步探讨。

  在公众对文明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倡导文明乘坐地铁也理应成为一种新风尚,而任何一种文明风尚的形成,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教育引导。比如,加强乘车区域巡查,发现列车内饮食等违规乘车行为,第一时间进行劝阻教育;还可以定期联合学校、居委会,举办地铁文明出行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倡导文明出行,让文明乘坐地铁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文明乘坐交通工具,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应当成为大家发自内心的自觉。与地铁陋习说再见,不是指责某个人、曝光某件事就可以实现,也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药到病除”,还需要从细节做起,从乘坐地铁的每一个人做起。如果人人在地铁车厢内保持文明风度,自觉维护他人利益和地铁运行系统安全,地铁陋习自然就会慢慢消失。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