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百年驿站板申气
内蒙古新闻网  20-04-16 15:29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关帝庙旧址刘清成摄

  板申气新修庙宇碑刘清成摄

  村里保存的清代官斗刘清成摄

  土右旗沟门镇板申气村距萨拉齐大约六七公里,板申气是蒙语,汉语为“建造房子的工匠”。这里山川秀丽、古迹众多、文化深厚、民风淳朴,值得文史爱好者采风探究。

  古碑记录蒙汉和谐

  板申气村有3400人左右,与东河区黑麻板村隔沟(脑包沟)相邻,这条沟是土右旗和东河区的分界线。这里早先应该是蒙古族的驻牧地,后山西人走西口在此租地,形成村落。

  在脑包沟口,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庙,应为原址翻建,庙里供奉四海龙王,有一块清乾隆四十年的石碑,名为《板申齐新修庙宇碑记》,字迹清晰,碑文如下:且夫天道昭彰,惟感而遂通,人心不贰,始有求则必应。癸巳之夏,五月既望,阴阳失偶而甘霖未降,则苗将槁之时也,而农贾恍然不知所之。或人忽忆脑包沟有神泉在焉,何不祷而神祇,拜水于此泉乎?吾众洗心涤虑,欣然前往,未几则云油然作,雨沛然降,则苗勃然兴之矣。吾里之人踊跃欢呼,献戏以酬神灵之有感则应矣。是以公议卜地于沟门,建庙塑像以表神功,以励阖村之虔诚耶。所建之庙貌虽微,紧靠青山之屏,前临黄河之滨,其形势亦足有可观者焉。故勒石镌志,永垂不朽云尔。

  文字通俗易懂,讲的是新建龙王庙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布施人名单中有蒙古族人名字如:老赞打什、必力兔、毛寇、恼儿冒、郜木架、艮扣等,说明在乾隆年间这里就是蒙汉和谐相处的村落。另外,“而农贾恍然不知所之”一句,说明当时这里不仅有种地的农民,还有做买卖的生意人。那么这个村子为什么会有商人呢?

  在新村委会的广场上,我们又有新的发现,这里有一块石碑,刻有“定襄县善士×××暨男锦荣、华施银肆佰伍拾两”。这是一个父亲携两个儿子捐赠银两的记录,这么大一笔捐赠在包头地区极其少见的,光绪年间,包头总兵林成兴修建妙法禅寺戏台才施银一百两。说明当时板申气村里有一家比较大的商号,可惜的是施银者的名字被人为地毁坏了,难以辨别。另外,立碑的年月也无法分辨,但是笔者还是隐隐约约看出“李、春”两个字。据村里人讲,这块石碑原立于村里的大庙处。

  老庙见证村庄变迁

  所谓大庙,就是关帝庙,位于村中的正街,原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庙址先改为学校,后又成了村委会。正殿的位置是一座高大的建筑,已经残破,南面的教室已经废弃,墙体上留有“文革”时的红五星,再南侧是当年的村委会办公室,“土右旗沟门乡板申气村委会”的木牌还靠在墙根,有两座雕刻精细的石狮就立于村委会办公室两侧。在原址上,我们发现了三块石碑,其中一块上写有“皇天后土之位”,另两块的文字难以辨认。据村民讲,庙中原有十七块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做了电机的底座,目前在东南角还有一块埋在地里。在石狮的底座上我们又有新的发现,左侧刻有“定襄李生春敬献”,右侧刻有“大清嘉庆二年”。这与新村委会广场的那块施银450两不是同一人吗?那么为什么要故意毁坏名字呢,笔者猜测,应该是特殊时期后人为了避免麻烦采取的不得已行为。笔者在《板申齐新修庙宇碑记》记载的施银者中查找到三位李姓人氏,但和李生春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又问现在的村民有无李生春后人,也没有明确答案。

  据村中杨智老师讲,李生春的确是板申气一个重要人物。清代板申气是官方重要的驿站,旧时村里还设有专门的官署,既是驿站就要有粮草储备,老人们曾说,李家可能是因为贩卖粮草兴旺发达,因为村里存有李生春嘉庆十八年的租地契约,有人说他是建造关帝庙的经理人,也有的说是会首,可惜至今没有发现证据。另外,村里还保存有咸丰二年的官斗,上有“李满”二字,是不是李生春后人?有待考证。据了解,解放后在板申气设过储备粮库,也许和曾经是驿站有关系。

  笔者从清代范昭逵所著《从西纪略》找到板申气曾经是驿站的有力证据:卯刻起营,巳刻至麦大力(美岱召)庙,立寨进饭……十七一日,约行四十里,名拜升气(板申气)。时在马上远望,山岗矗起,中有楼阁,辉耀四周,草木蓊郁,意谓塞外有此名胜,殊可人意,及迹至之,依然平坦无见。方疑眯目,未敢博询。

  古老传说寄托乡愁

  我们又来到110国道南侧的“十二寡妇坟”,原来中间是一个大脑包,两侧各有六个小脑包,现在只剩一个大脑包。这一名称源自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

  据村民讲,最早来到板申气的先民是杨家和师家,而且是亲姑舅,杨家即宋代名将杨继业后人,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十二寡妇”的说法表明,是走西口的山西人对脑包进行了重新解释,实际上是寄托了对先人的纪念。

  在杨智老师家中笔者看到杨氏家谱,他们第20代先人从山西代州鹿蹄涧村迁到忻州董村,到他这一代是第37代,目前这一支杨姓,村里还有170多人。杨家将在土默川有许多传说,“杨六郎脚踩雁门关,一箭射到大青山”,至今沙尔沁山上还有六郎庙。不过,在沙尔沁海岱村至今有宋代名相寇准的后人,倒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还参观了村里的西照壁、小戏台、人字街、大戏台、三官庙旧址、基督教教堂旧址。村民用“南北不宽东西长,人字头上三官压”来形容板申气村的空间格局。板申气村建有“家风家训馆”,陈列着许多文物见证了村庄的变迁。据介绍,民国时期,街道两侧有十几家作坊和店铺,有一次村人与外地客商做生意,因为大雪封路,无法按时回话,就让家犬狂奔三天三夜将书信送到,避免了客商的损失,赢得了信誉。“酒盅来量米、土豆不去皮、有月不点灯、一年不穿袜”,正是这些古老的家风家训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了板申气村全国文明村的美誉。(刘清成)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