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特色产业引领 乡村振兴有路——扎鲁特旗巨日合镇培育特色产业助力农牧民增收
内蒙古新闻网  20-04-20 09:28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2019年12月6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安全中心公布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扎鲁特旗神山杏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培育的珍珠油杏赫然其上。

  巨日合镇是扎鲁特旗18个苏木镇场中唯一拥有“国字号”名特优新农产品的苏木镇。档次之高、分量之重、前景之广阔,煞是让人眼红。

  近年来,巨日合镇把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总抓手,走小规模引领大群体、各具特色打造品牌形成合力之路,唱响产业牵动、能人带动、效益拉动“大戏”,让土地生金、农民致富,村集体家底变厚实。

  产业牵动,沃土育新苗

  珍珠油杏,原产于山东省泰沂山脉,抗旱抗寒,耐贫瘠,丰产稳产,与野山杏种源契合度高。成熟后呈橙黄色,半透明,似涂一层油脂,故称珍珠油杏。

  “巨日合镇野山杏资源丰富,适合我们公司发展,项目与镇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我之所以下决心在这里投资,就是因为镇党委书记李景华的真诚打动了我。”神山杏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秉瑞说起当初之所以把项目落到巨日合镇时,依然心潮起伏。

  2015年,黄秉瑞放弃天津港保税区荣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优厚待遇,筹资2000万元在巨日合镇兴隆地村与百姓以合作的方式,对3000多亩山杏林进行嫁接珍珠油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个别群众的不理解,推进工作受到阻碍。

  “扎鲁特旗有优质山杏林近380万亩,居全国旗县之首。但是由于管理粗放,每年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如果嫁接珍珠油杏,盛果期亩效益可达5000多元,到第五年以后,亩效益能达到万元以上。最关键的是群众不用投入一分钱,只用山杏地入股,到时候坐等分钱,这么好的富民产业无论如何也要落地,以此带动群众致富。”往事如昨,镇党委书记李景华说的实实在在。

  项目的事,不管千难万难,镇党委政府都要担起来,这是责任,更是担当。为了让这个产业顺利落地、开花结果,镇党委政府给予了太多的支持。这,黄秉瑞心里比谁都清楚。

  2017年,珍珠油杏开始陆续采摘。黄橙橙、光滑油亮的油杏,看一眼就让人垂涎欲滴。加之其韧性高、耐贮存,独具哈密瓜香气,一上市就深受消费者喜爱。

  最早和黄秉瑞“入伙”的,是兴隆地村的郭明志。他把承包的2000亩山杏地全部入股嫁接,并在庭院中育珍珠油杏苗木,每年光卖树苗收入达到3万多元。

  “一亩地按50棵树计算,每棵树产20斤油杏,一斤油杏5元钱,收入就是5000多元,这还是保守数字。”郭明志算起经济账来有板有眼。

  为了不断扩大规模,公司专门成立了合作社,并在每年油杏成熟季节举办采摘节,产品先后打进北京物美超市、百果园、西域香妃等大型水果专业超市和沈阳、长春、石家庄等地区,供不应求。

  随着市场的火爆,颇具经商头脑的黄秉瑞又实施了他的第二个计划,那就是打造全国知名品牌。经过两年多的上报申请,权威部门层层严格筛选、数据检验,最终摘得国家级名特优新桂冠。

  相约不如偶遇。就在记者进村入户采访时,正巧碰到了刚刚从天津市一路风尘驾车回到合作社的黄秉瑞。

  “目前,合作社油杏树面积已经2万多亩,2019年总产量20万斤。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发展10万亩珍珠油杏经济林,把全镇山杏林全部吸收进合作社来,用品牌优势牵动全旗,建成产业基地。5年内形成10万吨油杏鲜果综合加工能力,产业综合价值超过20亿人民币。”黄秉瑞信心满满。

  能人带动,携手闯市场

  在短短的几年内,巨日合镇百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杨绍武,资产从70万飙升到1000多万元,而且带动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这个新时代“牛倌”咋这么“牛”?记者来到百顺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探究竟。

  在占地面积80多亩的养殖场内,700多头膘肥体壮的德系西门塔尔牛按照育肥牛、基础母牛、待产母牛、犊牛等标准,在各自领地内悠然自得。

  “这些牛吃的是科学配比全营养饲料,冬季饮用的是茶炉烧的温水,吃饱喝足了在暖棚中晒着日光浴,老幸福了。”说话简洁幽默的杨绍武,做起事来也干练果敢。

  扎鲁特旗是自治区重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近年来,该旗紧紧围绕“生态保护、结构调整,舍饲禁牧、减羊增牛”发展思路,积极支持和引导广大农牧民建立合作社、成立公司等模式进行综合养殖,降低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

  杨绍武抓住这个机遇,联合其他4户成立了合作社。通过购买优质母牛进行繁育,大规模流转土地种植玉米、青贮饲料,从饲料方面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时把品种改良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专门聘请一名资深兽医,在改良繁育、防疫等方面跟踪服务。无论是畜群整体还是个体品质都实现新突破,受到内蒙古农大、通辽市农牧业局有关专家高度认可。

  2019年,合作社出栏育肥牛和牛犊收入超过600万元。今年,杨绍武通过合作社把小养殖户、散养户、贫困户都吸纳进来,携手闯市场,养殖规模达到2000头。

  效益拉动,百业俱兴旺

  通过产业牵动、能人带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驱动,全镇所有行政村纷纷响应,憋足一股劲,各显神通。

  双山子村率先发力。村委会主任魏国达协调筹集资金285万元,带领村民建设28座花卉种植大棚,成立合作社专门种植玫瑰和扶朗花,并与沈阳、上海等地鲜花销售商签订包销协议。每座大棚面积不足0.8亩年均收入却超过3万元以上,效益凸显。自2015年开始,镇党委政府以花为媒,连续举办5届以红色旅游和玫瑰花为主题的玫瑰节,打响乡村文化品牌,把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拓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赢得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治兴村紧追不放。2017年,村里协调筹集资金500万元,成立了雨霏绣娘手工艺巧娘专业合作社。建设面积270平方米的集培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合作中心,通过技术能手传、帮、带,实行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接收订单、统一销售的方式,带动贫困残疾人、贫困户创业就业。

  目前,合作社共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屯250人,绣制的服饰、香包、钻石画等民族手工艺品,经微信平台和淘宝商城远销至山东、上海等地。合作社成员年均收入3.5万元,实现既照顾了家庭,又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梦想。

  桑斯台村的香猪,永新村的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幸福村的中药材基地、后河村的规模育肥羊、太平川村的马产业……各村因村制宜,纷纷培育了切合实际的主导产业,全镇形成了村村有亮点,村村有产业带动的态势。

  巨日合镇,一片红色热土,是扎鲁特旗最早建立党支部的革命老区,被誉为“扎鲁特旗革命的摇篮”。借助这一独特优势,镇党委积极发掘红色文化,传承老区革命精神,先后建成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党旗墙三个红色文化场所,每年结合玫瑰花节、珍珠油杏采摘节等集中开展红色旅游推介,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旺季,宾馆、饭店爆满。

  红色旅游、油杏产业、花卉经济、特色养殖,不但实现了产业兴旺,百姓生活富裕,而且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在壮大。在全镇27个行政村中,村收入超5万元以上的达到70%,最多的15万元以上。

  星星之火,熊熊燎原,势不可挡。(刘浩淼 张晓霞)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