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讲述了白流苏与柳原的一段曲折深刻感情,读张爱玲文章总让人感到悲情,在唯美中感到了淡淡的悲伤之感。
倾覆城池只为你,为你,一座城池又如何?传奇里的倾国倾城大抵是如此,万家灯火,苍凉落幕,故事总是说不尽的。有的爱值得倾城执恋,而有的爱情却不堪回首。
《倾城之恋》中感觉与张爱玲的经历关系很大,张爱玲一生追求一种脱离现实的纯粹爱情不问缘由,不问经历,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阶级和信仰。正是因为如此,出身于大家闺秀的一代才女张爱玲,才有了和汉奸文人胡兰成的乱世恋情,尽管她对胡兰成付出包容,但她与胡兰成的爱情终究不复长久,后嫁给赖雅,张爱玲对赖雅像对慈父般的依恋。她真心实意地要一个家,要一个爱人。但毕竟这世界上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孤独和荒凉是张爱玲喜欢的两种体会。
在《倾城之恋》中女主角敢于为爱冒险,在我看来,她是张爱玲的缩影,张爱玲恋上胡兰成,不顾一切想和他在一起,这份执着,敢爱的性格,与白流苏比较吻合。白流苏从小生活在没落封建的家庭里,思想封闭的环境却拥有异于常人的情感思想。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是当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开始时,家里还容纳她,可是,当他们将白流苏身上仅有的钱榨干后,对白流苏的态度发生莫大改变,劝她回去为前夫奔丧,实则是对她的不屑、轻视与嘲讽。这种家庭关系让人感到压抑,痛苦。二是在日本轰炸浅水湾时,柳原不顾性命安危,折返找流苏,成就了乱世情侣,柳原终于想安定下来,过平凡的生活。而白流苏也从情人身份转变为白太太的妻子身份。
其中张爱玲在描写流苏和柳原的相遇以及经历中的细节描写也十分吸引人,特别是女生,应该是感觉在看一部言情小说的意味,其中一些情节让人眼红心跳,让人产生期待。流苏正跳着舞,范柳原突然出现了,把她从另一个男子手中接了过来,在那荔枝红的灯光里,她看不清她的黝暗的脸,只觉得他异常的沉默。流苏笑道:“怎么不说话呀?”柳原笑道;“可以当人说的话我都说完了”。流苏噗嗤一笑:“鬼鬼祟祟的,有什么背人的话?”柳原道:“有些傻话,不但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这段话,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给人一种爱情的激情和向往,流苏虽说已离过婚,但对爱情敢于冒险,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女性。在那个男人为天的思想还根深蒂固的年代,当白流苏发现自己的丈夫背叛了自己时,毅然决定离婚,我们难以想象在当时她受到了多少人的嘲讽,遭了多少人的白眼,但是她还是听挺过来了。当她在家里住不下去的时候,她又敢于忽视世俗的眼光,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要知道在那个从一而终的思想保守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下定这个决心需要多大的勇气。而且当时范柳原又并非非她不可,她还要承受多大的风险。当时柳原追寻的是情人之间的暧昧关系,所以两者之间复杂情感成为了倾城之恋中的一大亮点。在当时,这样的爱情是不被认可的。
也许在那段时光,流苏才真正享受了爱情的种种滋味。在这一场华丽的冒险里,没有输赢,有的只是对爱的追求。或许一开始都想要的爱情是物质上占据主要地位,但当物质上的爱得不到精神的回应时,彼此之间在对方身上就能找到归属感,而这份感觉源于彼此之间的特别感觉。我喜欢张爱玲的原因有很多,而倾城之恋确是张爱玲所有我看过作品最喜欢的一部,有人说,张爱玲倾城之恋中对于日军袭击浅水湾过于轻描淡写,把故事中的爱情写得过于荒谬。而我想,张爱玲却是想刻意的带过,因为她不愿去提及和揭露一些血淋林的事实。更愿意在小说中寄予美好和一些深刻的含义,白流苏代表的应该就是具有新思想的中国女性。放眼现在,许多人追寻的不再是单纯的爱恋,反而更在意的是激情。男女之间想要的大多也是一瞬间的火花,烟火燃尽后,双方总有一方会是灰烬。倾城之恋中虽开始写白流苏与柳原的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但爱情的结局总归不是自取灭亡,而是彼此在懂得经历了以后,发自内心的感情总会让彼此依偎。正如柳原说的“此生契阔,与之成说。”作为一个站住边缘上的人,很多人看《倾城之恋》是重在批判揭露,而忽视了其中的爱情。这段硝烟战火里的爱情,一座城池被销毁却成就了一段倾世之恋。
白流苏和柳原在经历生死硝烟的战场才明白,彼此都是不可缺少,他或她是你身边之人。所以爱情总会在经历许多磨难后,才愈发真挚美好。
我想,硝烟战火中,倾覆一座城池也是为了成就你我一段传奇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