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时评】网络炒作不能突破公序良俗的边界
内蒙古新闻网  20-04-24 20:0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近日,被调侃为青年人新一代精神领袖的“窃·格瓦拉”——刑满释放人员周某出狱了。伴随其出狱的,还有各种网络段子、表情包,甚至有超过30家网红经纪公司希望与其签约。

  周某在互联网上的爆红源自于一段采访,在盗窃电瓶被抓之后,面对记者对其作案原因的提问,周某说出新奇语录: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因其外形气质神似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加之其“不向现实低头”的抗争精神,俘获了一批职场中苦苦挣扎的都市青年,成为了一些新青年的精神导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成为了自带“流量”的网红。

  互联网时代,有“流量”就有关注,有关注就有争议。“窃·格瓦拉”能不能成为新一代网红?炒作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事实上,互联网炒作最重要的边界就是不能突破公序良俗,强行洗白、人肉搜索、雇佣水军、无底线炒作、侵害隐私……都突破了公序良俗的边界,演变为网络暴力。作为曾经的“精神领袖”,如今的刑满释放人员,周某当然有重新融入社会的权利,甚至有成为网红的权利,但其以盗窃代替劳动,标榜不打工却非法侵占别人辛勤打工换来的财产这一标签,决不能在一次次玩儿梗的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成为网民们认同的价值观。没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炒作,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大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娱乐至死的时代,当公序良俗的边界被一次次网络炒作潜移默化地挤压时,留给正义的领土必然会越来越少。

  周某出狱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到,自己并不会接受网红经纪公司的邀请,“之前说了不打工,那你跟他签约,你就是他的工人——这不是言而无信吗?”对于改造出狱的周某,社会应该给予其充分的接纳与善意,但维护互联网空间的风清气正,维护公序良俗的边界也是决不能给流量打工的。(李慧宁)


[责任编辑: 魏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