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的打马鬃节
内蒙古新闻网  20-04-27 10:13  【打印本页】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锡林郭勒草原的打马鬃节附图

  

锡林郭勒草原的打马鬃节附图

  

锡林郭勒草原的打马鬃节附图

  

锡林郭勒草原的打马鬃节附图

  赵瑞生

  马驹子长到三四岁体型就与成年马差不多大小了,它们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结束了,该给它们举行一个“成年”仪式了,这仪式就是给它们剪马鬃、烙马印,给小公马去势。这几个环节既是蓄养马匹的关键步骤,是草原上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彰显民族文化与马文化的无与伦比的实体样本。这项马事生产活动被称作“打马鬃节”,一般在每年四五月份进行。

  “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套马

  套马是草原上最吸引眼球的马事活动。草原上的蒙古马属于半野生放养,要把那些跟人几乎没有接触的三四岁马驹子套住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在怀有一身绝技的套马的汉子眼里,越是难套的烈马越有挑战性,越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从套马这一环节能够真切感受到阿都沁(牧马人)作为成吉思汗子孙的威武雄壮、豪情勃发、自信满满,也能尽情欣赏蒙古骏马矫健身姿和雄狮般的勇猛。套马场面气势恢宏,扣人心弦。

  平时散放在草原上的马群被赶回浩特。忽然一人一马一杆突出,直奔一匹雪白的三岁小公马而去,马儿感觉不妙,撒蹄狂奔。追击者红衣红马似一团火焰在熊熊燃烧,被追者白驹过隙一闪而过,两匹马所过之处引起马群阵阵骚乱。小白公马发现逃不掉了开始左突右闯,枣红杆子马如影随形。几个回合下来小白公马少了三分桀骜,套马人瞅准机会迅速出杆,一杆中的。小白马猝不及防拼命挣扎,套马人就势坐在鞍后、身体后仰,双手紧紧握牢套马杆,枣红杆子马四蹄蹬地、臀部下坐,在摩擦出四道蹄痕后稳稳停下。

  套马的汉子们不甘示弱,纷纷上场一显身手,马儿飞奔、套马杆上下翻飞。还有矫健有力的壮汉不骑杆子马、不用套马杆,看准机会疾步上前,搂住马脖子,一个绊子把马儿放倒;更有神勇者抓住马尾,用巧劲儿一抖就将马儿掀翻在地。

  锡林郭勒草原上阿都沁的套马技艺,博得古今中外有幸一睹壮观的套马场面的人们的褒赞。清朝人方观承在《从军杂记》中写道:“马之未鞍者曰额尔宾,踶啮腾踔,不受衔勒。蒙古健儿以竿索约系其脑项,捉而骑之。有伍巴什者,捉马,马怒立,什于马上磬身擒其双耳,股全离鞍,马前后怒突,项益下,终不得脱去。又一马逾墙惊奔,逐之三十里,络脑而还。什是日凡羁数骏,未尝少喘息,亦壮士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游历锡林郭勒草原的日本人江上波夫,在其所著《蒙古高原行纪》中亦说:“骑马的蒙古士兵手持套马杆冲入马群中,被套的马匹非常敏感,好像知道自己将要被捉,迅速离群在草原上狂奔。但士兵以难以想象的敏捷,很快就巧妙地套住了马脖子。这种套马的绝活是我们在蒙古地区经常看到的,极为壮观的景象。”

  妙手剪出神骏来——剪鬃

  套住了马就该给它剪鬃毛了。马群里除了儿马之外的所有马匹都要剪马鬃。剪马鬃很有讲究,不是几剪子剪短了就了事。马的头顶上的鬃毛要留得长一点,就像人的刘海儿,马儿奔跑起来“刘海儿”随风而飘,显得格外俊逸;如果没有这缕鬃毛,前额就显得光秃秃的,马儿就少了灵气。马脖子上最后边一缕鬃毛也要留下。如果说额头的长鬃是装饰性的,那么这缕鬃毛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实用——骑手们上马时要揪住这缕鬃毛。牧马人上马的习惯动作是左手揪住马鬃、右手用套马杆撑地,左脚纫蹬、右腿一骗腿儿就稳稳地坐在马鞍之上。

  马鬃剪得好,能让一匹驽马平添精神;马鬃剪得不好,却能让一匹好马显得无精打采。剪鬃高手就是马儿的“美鬃师”,他会根据每一匹马的毛色、体态和气质剪出最适合它的“鬃型”。“美鬃师”先是大致一剪,然后左看右瞅,用手比划着,用心品鉴着,一点点修整,一剪剪修饰,最终剪出一匹骏马的精气神。

  剪鬃场地上还活跃着一些曾经的套马汉子,他们已过了与烈马争锋较劲一显身手的年龄,可是这盛大的场面也离不开他们,或者说他们离不开这参与了几十年的马事活动。他们兜着蒙古袍的下摆,把剪下的马鬃收集起来,这可是搓绳子的好材料,用它搓出的绳子比麻绳耐磨耐沤、比塑料绳耐日晒耐风化。

  给骏马颁发“身份证”——烙印

  草原上的马何止成千上万。马群在暴风雪时会逆风而遁,有时也会“炸群”四下奔跑。马匹轻易就会跑出几十里、上百里,很容易和其它群的马相混。为了分辨清楚是哪个群的马匹,每一个马群都会在马匹的左后胯上烙上火印,每一个马群的火印都有自己独特的图案,以与其它的马群区别开来。

  烙马印一般是在小马长到三四岁时进行。燃起一堆牛粪火,把铁马印烧红,几个人簇拥着马匹,有的搂住马脖,有的揪住马鬃,有的抚摸着马身。马儿渐渐安静下来,烙马印的人迅速把马印按压在其左后胯上,眼见青烟一缕,耳听“刺啦”一声,鼻闻焦糊味儿一股。就在同时,烧灼的剧烈疼痛让马尥起了蹶子,人们放开手任由它一路跳着高跑回马群。这烙印已深深烙上,标志着它是这个马群的一员,并且终生不会磨灭,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

  一刀割出“壮劳力”——骟马

  在剪马鬃、烙马印的同时还要给除了留作种公马之外的小公马去势,俗称“骟马”或“骟马蛋”。这种小公马三到五岁,牧民们称作“乌日耶马”。骟马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计,只有经验丰富的好马倌儿才能胜此任。用专门的骟马刀将被骟小公马的阴囊皮割开,挤出其睾丸,再将刀口用夹板夹住,然后用烧红的专用烙铁烙断输精管、血管等等,并把刀口烙住。用烙铁烙既能止血又能消毒。马儿的“蛋蛋”营养价值很高,人们把这些骟下的“蛋蛋”放到牛粪火中炙烤或放到锅中炖煮,很有些人专门赶来吃。

  骟过的马称作“骟马”,对它们进行驯化调教,是牧民们一项重要的牧业生产活动,经过驯化的骟马长大后便成为役畜,有的骟马供骑乘,有的骟马供拖挽。骟马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军事力量,是名副其实的“壮劳力”。南宋人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一书中记载:“牡者四齿则骟,故阔壮而有力,柔顺而无性,能风寒而久岁月。”

  一群马有几百匹,所以,这马事活动光靠几个马倌儿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周边嘎查的众多牧民通力协作,是一项众人心领神会、配合默契的流水工作与系统工作。打马鬃节这天,附近各个浩特的男女老少纷纷前来帮忙,这是一场不亚于那达慕的人口大聚会,也是一次骑术高低、手艺好赖的现场大比拼。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