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断层、后继乏人、招人难留人更难……这是赤峰市农村牧区面临的客观实际,也是很多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青年人的激情与闯劲、需要人才的磨砺与储备,为带领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培养新的“领头羊”。为此,赤峰市从2019年开始创新实施“一嘎查村(社区)班子一大学生”计划,用2至3年时间,为全市2059个嘎查村、291个社区都配备1名大学生,充实到嘎查村(社区)担任副书记、书记助理、主任助理等职务,提前储备嘎查村(社区)两委换届的新鲜血液和优质力量。
让年轻人愿意来
充实基层年轻力量首先就要解决招人的难题。为此,赤峰市探索推行“乡招村用”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对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统筹使用,盘活闲置编制资源,按照“嘎查村提出用人需求——苏木乡镇初步审查核实——旗县区复核并向上申请——全市统筹调剂使用”的程序,向苏木乡镇增划编制,公开招考考录赤峰籍本科大学生,使有限而宝贵的编制资源发挥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作用。2019年,赤峰市共招聘1045名大学生充实到嘎查村干部队伍,这些年轻人放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融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快速进入新的角色。
李朔是一名95后,经过公开招录考试于今年3月派驻到翁牛特旗广德公镇郝家窝铺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刚来这里时,农村的环境让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我心里有些落差,但通过与群众、同事的深入交流,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加坚定了我留在这里造福百姓的决心。”在老同志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李朔从“零基础”很快成了“百事通”,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令他特别高兴的是,他帮助一户贫困户对接了一项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圆梦基金”政策,解决了其子女上学难问题。他说:“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作为新力量再次回到农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产业发展、政策对接等各方面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决胜全面小康贡献青春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些年轻人愿意来是前途使然,更是责任使然。
让年轻人快成长
如何让这些来到基层的“初生牛犊”既有干事的激情、更有成事的能力,是培养农村牧区事业发展中坚的关键所在。作为到嘎查村锻炼服务人员,巴林左旗三山乡南沟村主任助理王淑娟说:“到村锻炼服务以来,我从力所能及的事务开始,努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从能干什么逐步到干好什么转变。《成长档案》让我更加明确地找准自己的工作方向,我的培带人和村干部总会及时给我指导与帮助,让我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锻炼中增进知识、在实践中增加阅历。”巴林左旗为破解培带不强、本领恐慌等问题,建立科级领导干部联系年轻干部“四个一”培养模式,制发《成长档案》,针对年轻干部性格特征和能力特长开展差异化培育,安排年轻干部参与嘎查村党务、便民服务、基层治理、“三务”公开、产业发展等基层工作,通过手把手教、全方位带,开展育苗施肥式精准培养。这也是赤峰市帮助年轻力量茁壮成长的缩影。
4月2日,赤峰市印发《赤峰市到嘎查村锻炼服务人员管理办法》,明确到嘎查村锻炼服务人员的组织管理、岗位职责等,确保干部顺利融入嘎查村两委工作锻炼。市委组织部对到嘎查村锻炼服务人员实行直接管理,负责制定政策和推动落实;旗县区委组织部根据干部的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明确培养锻炼方向,逐人制定培养锻炼计划,落实培养锻炼措施,对表现情况逐年开展考核,对不称职的取消录用;乡镇(街道)党(工)委作为管理直接主体,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帮助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最大限度为干部提供成长平台。通过市县乡三级形成合力,破除干部成长的障碍,确保他们顺利融入基层一线、快速历练成才。
让年轻人留得住
“三农三牧”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人才深深扎根,努力成为立下移山志、克服千万险的新时代“愚公”。这不仅需要个人的矢志不渝,也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肯定和激励个人创造的价值。赤峰市坚持远近统筹规划,畅通晋升渠道,把到嘎查村锻炼服务人员纳入各级干部规划,制定专门跟踪考核评价使用举措,进行分阶段历练、分类式培养,以充分的激励保障形成基层能成才、干好有出路的政治导向。注重在培训考核、日常工作中识别、发现干部,对胜任工作的,及时通过选举进入嘎查村两委班子;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表现优秀的及时选拔担任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三年以上、条件成熟的,优先提拔进入苏木乡镇领导班子。这一系列举措让到嘎查村服务锻炼人员看到广阔的上升空间和畅通的晋升渠道,鼓励他们安心成长,鞭策他们不懈奋斗。
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在“三农三牧”工作实践的锻炼中,在完备体制机制的保障下,这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必将在农村牧区这片广阔的天地绽放青春、尽展芳华。(记者 石铁鑫 蒙慧林 通讯员 姜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