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5月7日电题:梁忠厚脱贫记:不等不靠誓摘“穷帽”
“再有一会儿,300亩玉米就种完了。”梁忠厚擦擦汗,又开始忙碌了。
57岁的梁忠厚是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大红城乡万裕号村的村民,2012年的一场车祸,让他右腿落下残疾,还欠下六七万外债。那一年,他靠双拐走路,失去了劳动能力,与年迈的老母亲相依为命。
2016年,梁忠厚被识别为贫困户。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接踵而至: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搬进了平房;享受低保和残疾补助,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享受生猪代养政策,获得了收益分红……
大家都说,梁忠厚这下好过了。
可梁忠厚觉得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不光彩,他四处寻找机会摘掉这个“穷帽子”。
“国家扶贫政策好,但不能完全靠政策。”这些帮扶措施,激发了梁忠厚一心脱贫的志气和决心。
听说藜麦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于是梁忠厚整整一年一瘸一拐地奔波于山西各地,他惊喜地发现万裕号村的气候正适宜藜麦生长。
2017年,梁忠厚试种了20亩藜麦。
秋天,在乡政府的“牵线搭桥”帮助下,梁忠厚的藜麦很快就卖光了。当年,他除去人工、机械开支,还还了2万外债。
2018年,尝到“甜头”的梁忠厚要扩大种植规模,他流转了村里的580亩土地,准备种植藜麦和小杂粮。
然而,买种子就把家里的钱花光了,眼看谷雨快到了,化肥农药一点儿也没有,梁忠厚眉头紧锁了好几天,犯了愁。
时任大红城乡党委书记的云月清找上了门,通过乡政府帮忙协调,帮他贷了2万元的贴息贷款,50多亩藜麦和530亩小杂粮不误农时种进了地里。种、管、收全靠雇佣劳动力,梁忠厚的藜麦在万裕号扎下了根。
五月份种下,不长时间,藜麦苗和小杂粮嫩苗齐刷刷地破土而出。有了第一年的种植经验和销售“市场”,他的藜麦和小杂粮供不应求。年底一算账,收入了7万多元。他把剩余的外债全部还清,还剩余9千元。
2018年底,梁忠厚脱了贫。
撕掉贫困标签后的梁忠厚,干劲儿越来越足。“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好,我要把村里的人都带动起来。”
在梁忠厚这里打工的,都是方圆十几里的农户,有年老的,还有16名贫困户。
今年已经72岁的梁仝厚老俩口一年能在他这挣7000多元。“不怕老人做的慢,我就是为让他们也有点收入,日子好过一些。”
2年多时间过去了,来来回回到梁忠厚这打工的七八十人,都是万裕号村一道沟沟岔岔的农户。两年来,梁忠厚光人工工资支出就超过了20万元。
去年,梁忠厚成立了家庭农场,流转了1300亩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他的万裕号藜麦也有了自己的商标,藜麦种植走上了“快车道”。
可受疫情影响,年产47000斤藜麦的销路遇到了麻烦,这也成了大红城乡党委书记王支元心头的棘手问题。
协调部门、联系企业、寻找市场……只要有机会,王支元都要帮他“推销”万裕号藜麦,今年以来,帮他销售了10000多斤。
“群众要脱贫,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出路,梁忠厚老实肯干,不等不靠,去年我们协调农牧局为他提供了2万元的化肥农药和地膜,在藜麦销售上,我们还会尽所能帮助他。”王支元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梁忠厚捐了1000斤藜麦给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他说,“我有困难时,党和政府没少帮我,我也要尽一份力,帮帮大家。”
在他的玉米地里,梁忠厚告诉了记者他今年的打算:再贷款10万元,再流转1000亩土地,种150亩玉米,300亩谷子,300亩油菜,300亩藜麦,300亩黍子,其余种植苦荞麦……
如今的梁忠厚,已经基本不需要双拐,虽然走路不太稳,但也不影响正常出行,他说“日子好过了,有奔头了,觉得还是靠双腿走路利索。”(张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