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步履的交替间,一个贫困村落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62户贫困家庭挣脱了最后的桎梏,占地1000亩的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土质改良运动递次推进,一座现代远程教育大院为农村党员群众搭建起了“家门口的课堂”……苏独仑村第一书记范瀚理带着“不落下一个人”的期许,一身土、两脚泥,走进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驻进了乡里乡亲的心里。
产学研用相融合盐碱地重现生机
苏独仑村土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水利条件和悠久的向日葵种植历史,但土壤生态较差,土地盐碱化严重,直接影响了农业种植效益,而且农民对于“如何科学种田”一知半解。
缺什么,就要补什么。范瀚理在充分了解情况后,马上行动,与河套学院、内蒙古际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科技服务框架协议,建立了1000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培训等合作。同时利用土壤环境智慧监管系统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EC值进行准确监测,供农户与研究人员进行数据实时分析、农情研判。为了让贫困户积极参与科学种植,范瀚理亲自带领农学教授走入贫困户家中,面对面讲解土质改良、节本增效原理及智慧监管APP使用方法,并发动种植能人大户率先实施盐碱地改良项目,消除贫困户对“新技术”的犹疑。由此,“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能人带头示范种植”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成为解锁苏独仑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土壤质量的极大改善给贫困户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几近弃耕的葵花地,现在出苗率达到90%,实现每亩节水约20立方米,水分利用率提高35%,节肥25%,亩产量突破400斤,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在苏独仑村贫困户科技种田的带动下,周边村组的贫困户也自发地参与到盐碱地改良项目中来,一场土质改良运动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拉开帷幕。
“我们经常讲‘产学研用相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听起来高大上,做起来却摸不着头脑。怎么把这些新颖的说法,做成实实在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事情,才是我们应该要做的工作。”范瀚理说。
“家门口的课堂”政策甘霖浸润贫瘠的土壤
苏独仑村精神文化氛围不浓、富民项目较少,村干部创新发展理念不强,这都是制约村庄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准病根后,范瀚理与村“两委”成员共同谋划,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开出了“盘好用活文化活动场所,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拔掉贫困群众思想‘穷根’”的精准良方。
由于农村党员群众文化基础薄弱,“照本宣科”式解读政策、“平铺直叙”式堆砌文字在政策传递方面收效甚微。鉴于此,范瀚理盘算着组建一支政策宣讲攻坚队,后来从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致富能人、道德模范中确定15名文艺骨干,组建“乡音宣讲团”,利用二人台呱嘴、独唱、快板、山曲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唱脱贫攻坚好政策,并把“讲习课堂”搬到村组小卖部及村头集聚点,老百姓只要搬来一张小板凳,宣讲员就能撸起袖子马上开讲。常在“板凳课堂”听课的贫困户赵永飞说:“我们这一辈的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国家政策,理解起来总是有些费劲儿。小范书记推行的‘板凳课堂’带土味、接地气,把医疗保障、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扶贫政策真真切切地送到咱贫困户身边来。”1名扶贫干部,十几张小小的木板凳,居于田间一隅,这是“板凳课堂”最初的样子,贫困户在这里思考幸福与奋斗的关系,并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奋斗的身体力行。
如今,“板凳课堂”已经覆盖了全村3个村民小组,累计开展脱贫攻坚宣讲60余场,受众2000余人。2019年,范瀚理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32万元,对苏独村旧戏院进行了翻修,打造了1100平方米的党员远程教育大院,让原来的“板凳课堂”有了实体依托,从此走上规范化运行轨道。
“不管是开展精准扶贫,还是推动乡村振兴,我们不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想当然’的观点,而是要将自己置身于农民群众,用心体会他们的贫困与忧虑,才能真正找准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这是范瀚理写在民情日记里的一段话。(通讯员 赵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