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元宝山区五家镇因草原兴发公司而家喻户晓,又因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一度繁荣。然而随着草原兴发公司的解体、煤炭资源的枯竭,五家镇陷入发展困境,贫困群众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艰难。如何走好“地下淘金”到“地上生金”的转型致富之路,如何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成了五家镇党委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五家镇举全镇之力、集社会之智,一个个惠民项目落地,一项项帮扶措施见效,一条条优惠政策落实,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攀升。截至目前,该镇贫困户全部脱贫,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9户813人,其中脱贫户106户248人、稳定脱贫户183户565人。
往昔落后面貌,如今辉煌巨变。脱贫攻坚大会战中,贫困群众深切感受到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他们编起了顺口溜:“要想致富快,大棚种蔬菜。产品追溯源,不愁没钱花。”
50岁的房身村村民姚文利一家曾因病致贫,2015年他利用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承包了6栋大棚,并加入合作社,从年收入2000元飙升到30000多元,5年来累计销售蔬菜收入80000多元,实现脱贫致富。他喜笑颜开地说:“在扶贫干部的建议下,今年我6栋大棚里种的都是普罗旺斯Ⅰ号西红柿,口感好、价格高,3月中旬就陆续开园上市,家庭收入有了保障,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五家镇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在占地7400亩的产业园区里,工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棚区里种植的茄子、青椒、尖椒等蔬菜长势喜人。作为元宝山区规模最大、棚室最多、效益最好的设施农业园区,2019年9月,该园区获批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园区预计投资2000万元,对环境、生产系统、粤港澳蔬菜产业园可溯源生产项目以及部分生产线进行改造,实现利润最大化、扶贫效益最大化。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五家镇以发展产业为抓手,谋划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北方“菜篮子”等产业化扶持项目5个,年收益44.4万元。
“现在我除了棚里干活的收入外,还有村里给我的土地流转金,产业扶贫政策让我对脱贫致富更有信心了。”五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柴凤琴说。
五家镇党委大力实施“能人回引”战略,成立盛源农业公司、天池蔬菜合作社。通过“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农户可以租赁大棚进行农业生产,不租赁大棚的农户除每年每亩500至700元土地流转金外,还可以在园区务工,每月收入2000至3000元。这种经营方式不但解决了公司和合作社土地流转难、规模种植难,农户资金投入难、产品销售难和经营风险大等问题,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贫困户脱贫问题,133户362名贫困人口借助发展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金桥村马玉明因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期间他不仅享受到“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改造了住房,还收到了村里生猪养殖合作社每年给他的1500元补贴,妻子也被安排在公益性岗位。回想以前,马玉明感慨地说,破烂草房泥巴墙,墙裂屋漏下雨愁,八山一水一分田,种地养不活一家人。要不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好,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经济强项,民有致富渠道。五家镇产业扶贫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促进了村民收入的稳步提升。(特约通讯员 刘晓冉 通讯员 李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