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时评】“云”游博物馆 咫尺闻古今
内蒙古新闻网  20-05-19 10:5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各地博物馆根据主题纷纷展开活动,区别于往年的是,受疫情的影响,为避免人员聚集参观,今年的博物馆主题活动侧重于“云开展”。不打烊的博物馆成为了一道亮丽的“云”上风景线。

  博物馆是浓缩的历史,是存放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历史教育的生动课堂。疫情病毒再凶猛,也阻挡不了文化爱好者对于多元文化的拥抱,对人类文明历史的探究。3D实景展示、沉浸体验、直播互动、云课堂……新媒体手段荟萃,足不出户就可遍览“不打烊”的博物馆,穿越古今,走进人类文明记忆,阅读人类发展史。

  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就体现出它的现代文明程度。致敬时代英雄人物可以铭记当下,研究传承千年的文物可以探究历史。走过去的都是值得记录和不断回望的历史,沿着这些历史的脉络才能更好地照鉴未来。“云”游博物馆,走近璀璨的文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

  “云”游博物馆成为文化新时尚,它消弭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为游客提供了交通和时间上的便利,现代的硬科技与传统的软文化结合吸引了更多的人“云”打卡。

  应当注意的是,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能走进千家万户的鲜活历史,用的是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靠的是多元而优质的内容,文化的饕餮盛宴注重的是文化为内涵的餐食及辅料,而非精美的餐盘。忽略博物馆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而重心放在声、光、电等媒介的技术呈现,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便是“买椟还珠”,对于博物馆有害无益。

  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从文物展览中连接过去、现在、未来,博物馆才能不断发挥应有价值,成为行走的人类公共记忆容器,包容人类文化的主流与边缘、共性和个性,真正成为历史真实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张莉 蒋芳)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