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户何平一家呼和浩特行记
内蒙古新闻网  20-05-19 15:1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5月17日

  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是第30次全国助残日

  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

  “助力脱贫、决胜小康”

  我国现有约8300万残疾人

  因为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

  他们大都生活困难

  但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从未放弃他们

  今天这里就讲述一对残疾夫妇

  虽身体遭受创伤仍满怀希冀的故事

 

  望着工整的校园和种类繁多的实训设施,何平一家格外感慨。

  在办完手续、置备妥当生活、学习用品后,坐在儿子宿舍的床上,韩艳春百感交集,不善言语的她向孩子表达着她的惦念,叮嘱他一定要学好科学知识,做个有爱心有出息的人,儿子何浩南重重地点着头。

  在环成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宿舍的这一幕,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入学仪式,即使在疫情防控的当下,它仍然很特殊,因为送孩子上学的何平韩艳春夫妇都是残疾人。

  丈夫何平患有骨结核已近30年,妻子韩艳春则患有小儿麻痹症。因为行动不便,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促成这次特殊之旅的,是自治区派驻科右中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

  队长的建议

  2018年春夏之交,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安排,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抽调一个厅级,一个处级和一个科级干部,组成自治区派驻科右中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进驻兴安盟科右中旗指导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工作队到来之后,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何平一家的实际状况,决定由工作队成员对其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做到精准发力、持续用力。

  因为致残丧失劳动能力,何平一家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何浩南身上。马上面临初中毕业的他何去何从,是何家的难题。考虑到他家的实际状况,工作总队队长杜培军建议何浩南学习技术,一方面国家近几年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学成之后可以更快地反哺家庭。

  能有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是再好不过的,何平一家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杜培军就着手联系学校,安排何浩南入学。环成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田文春回忆起这段经历,唏嘘不已,“杜培军同志联系我们,说了孩子的情况,讲了他家的困难。我们也有多年的扶贫经验,对这样的孩子心中有数,我就说可以,把孩子送过来吧。”

  选择专业

  就这样,工作队员自费为他们一家买了从通辽到呼市的飞机票,这样,他们一家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来走出嘎查来到呼和浩特,第一次陪伴孩子入学……环成学校对于即将到来的这个特殊家庭安排得很细致,同机场方面借了轮椅,将一家人接到学校的宿舍,方便相互照顾。报道的日子正式来临,一家人早早来到办手续的地方,何浩南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填表、办手续,夫妻在沙发上坐着,看着孩子忙忙碌碌,眼里满是笑意。班主任也朝孩子父母交代了一下班级之后的课程安排,让他们加微信群,以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何平一家观看学校实训场地

  一开始何浩南的理想专业是航空地勤或高铁乘务,但在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参观了校园内的实训基地后,他的专业最终确定为汽车修理。一排排汽车,一个个零件,颇具视觉震撼,这个教学场所在何浩然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一定好好学习,谢谢!”他身鞠一躬。

  办妥了儿子的事情,夫妻俩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但此行不易,夫妻二人计划着给孩子检查一下身体,顺便看看自己身上的毛病。由于语言不通,只有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具备看病的条件。于是,工作队联系到国际蒙医医院的医生,预约了一家三口的体检事宜,并派专人协助他们办理手续和检查相关事项。

  谈起这些,韩艳春时不时对工作队说着感谢的话,身体的创伤并不能浇灭他们感恩的心与对未来的希冀。

  感恩之心

  如果说因为懒惰导致贫困是咎由自取,那么因为身体残疾失去劳动力导致的贫困就是无妄之灾,再加上夫妻两人都患有重度残疾,可以说这样的家庭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正是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给这些家庭带来了希望。随着一个个扶贫项目开工建设,一笔笔扶贫资金注入,一批批惠农政策落实落地,深度贫困人员都得到了有效的帮助。何平一家之前完全没有收入来源,现在有了牲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食其力,还有国家对低保户的补贴等多项精准扶贫政策,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对于何平一家这样的深度贫困户,扶贫工作总队集中优势兵力攻难克艰,确保脱贫摘帽成果巩固到位,为扶贫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一家三口的一趟远行,不仅是他们开启生活新篇章的全新旅程,更写意了脱贫攻坚的宏大蓝图。

  在闲聊中,记者对何浩南的专业选择感到好奇,他这样说,“因为我一路成长受到了许多的帮助,我希望可以帮助到他人。”

  希望在此播种,浩南啊,承载着众人的期望搏击长空吧!

  策划:钦柏

  摄像:王智华

  文案:钦柏

  剪辑:贾亦村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