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跟踪帮扶,扎紧防贫“围栏” “不怕累,就怕脱贫老乡再掉队”
内蒙古新闻网  20-05-20 10:57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种植技能培训

  “这两年,干部们紧绷的弦没松,不怕累,就怕已经脱贫的群众再掉队。”东河区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脱贫后如何巩固成效、防止返贫?为做好脱贫的“下半篇文章”,东河区通过摸底排查、动态监测、拾遗补缺,探索出一套“防返贫,阻致贫”工作机制,对边缘户、脱贫监测户全程跟踪帮扶,持续加强就业培训,巩固成效,扎紧防贫“围栏”。

  责任在肩定时定点走访“打卡”

  走进东河区沙尔沁镇,登高远眺,青山环抱,绿水流翠;近观村落,庭院相依,万瓦如鳞,田间地头,生机无限……

  看见有人来,沙尔沁镇沙一村村民杜俊卿连忙从自家的温室大棚里跑出来。“老杜,我来看看你。”定点联系帮扶老杜一家的驻村书记房宜峰跟老杜打招呼。

  雨后的田埂有些湿滑,房宜峰路熟,三步两步跨进大棚,拉来一个小马扎坐下,开始和老杜唠起了家常。“身体最近咋样,有啥困难?”“今年多种点玉米,公司认购下订单的也多。”房宜峰一边叮嘱,一边记录着。“‘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及收入、人居环境……”他每次的走访记录都细致准确。

  在东河区,对贫困户的走访摸排从“摘帽”前一直延续到了“摘帽”后。从2019年开始,东河区按照“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一包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对脱贫户进行定期核查、动态监测,定时定点全覆盖走访“打卡”,持续跟踪已脱贫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进门开柜子、伸手开管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让每个扶贫干部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扶贫干部们主动加大走访量。“疫情有可能带来新的返贫风险,不了解清楚心里不踏实。”房宜峰说,发现问题,及时帮扶,争取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细致工作

  摸清家底对症帮扶

  “贫困状态都是动态变化的,刚刚脱贫的群众有时会非常‘脆弱’。”沙尔沁镇负责人说。几年前公积板村村民弓林望就靠勤劳致富过上了好日子,却在2017年因妻子患上严重疾病而返贫。

  媳妇看病,儿子上学,家里的田地也需要打理,这下可咋办?

  “不读书了,我去打工挣钱。”正在念书的儿子弓强一句话吓坏了老师和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赶紧上门劝说:“你妈妈的医疗费能报销,家里承担的不多,你继续读书,也能减免学杂费呢。”弓强泪眼婆娑,又背起了书包。

  精准脱贫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临时救助资金……扶贫干部们不仅想办法,而且帮着跑。由于及时发现并帮助,弓林望妻子的医疗费用没有拖垮这一家。

  难关过了,帮扶仍在继续。今年春节过后,受疫情防控影响,一直靠打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弓林望一家濒临返贫。“村干部常常来家里,还给我联系工作,给我媳妇找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生活不用发愁了。”弓林望的话里充满了感激。

  对未脱贫户要精准帮扶,对边缘户、返贫户更要精准施策。翻开东河区最新的扶贫台账,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的基本情况一一呈现。因病、因灾、缺技术……每一项都清清楚楚。

  “把全镇所有困难群众的家底都摸排清楚,再‘按方子抓药’,才能确保有成效。”沙尔沁镇扶贫负责人指着单子的最后一栏介绍,镇里干部集体开会,仔细研判,针对困难群众的具体“病因”制定了帮扶措施。引导种植蔬菜瓜果、提供技术培训、进行危房改造……看着举措相似,实则户户不同。

  针对稳脱贫能力不强的脱贫户,东河区坚持“扶上马,送一程”,依托兜底保障、政策助力,增强脱贫人员的“造血”能力。沙尔沁镇沙二村村民杨忠明的妻子郭菊英身体不好,村里帮忙发展了种养殖业,但他们管理能力不强,收入时有波动。帮扶干部们不断上门传授种养殖技术、询问发展计划、关心销售渠道……“政府给了这么好的政策,干部们尽心尽力帮助,自己也得加油干。”杨忠明夫妇很有信心。

  而针对新形势新变化,东河区还要求扶贫干部们主动适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今年直播带货迅速崛起,沙尔沁镇的扶贫干部也“跟风”做起了主播。“村里很多蔬菜瓜果都是通过直播卖出去的。”一名扶贫干部告诉记者。

  找准出路

  培训技能解决就业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掌握了家政服务技能,有了稳定的收入,贫困户的‘帽子’也摘掉了。”河东镇壕赖沟村村民徐翠英高兴地说。曾是贫困户的她,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做这个营生,能挣钱,也方便照顾孩子老人。”

  长效脱贫还得解决就业难题。河东镇壕赖沟村包村干部在充分了解徐翠英就业需求和实际劳动能力的前提下,帮助她开办了包头市源万顺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协调包头市东华职业培训学校为徐翠英和其团队成员举办了短期技能培训班。2019年,徐翠英家庭总收入近12万元,成为脱贫攻坚工程中自主脱贫的典范。在徐翠英的影响带动下,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干劲更足了,村里许多剩余劳动力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目前,东河区精准建立就业实名制台账,通过帮助贫困户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庭院经济等农村实用技术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协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扶持。“有了一技之长,脱贫妥妥的”。过去沉睡在贫困中的困难群众自此蝶变,张开多彩而勤奋的翅膀,沐浴在脱贫奔小康的春风里。( 记者吴艾霞 通讯员李梅 摄影吕必得)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