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勇是包头广播电视大学派驻固阳县西斗铺镇张发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每次提到刘卓勇,大家都喜欢叫他“全能书记”。之所以这样称赞他,是因为他为村里和村民干了很多实事和好事。
2018年,刘卓勇来到张发地村驻村后不久,固阳县遭受特大洪灾,张发地村成为受灾最严重、人员和财产损失最大的行政村。
面对巨大挑战,刘卓勇没有退缩,每天带领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他一方面帮贫困户重建家园;一方面解决新建的村集体企业产品销路不畅问题,最终使村里滞销的农产品通过爱心购买等方式,全部顺利销售。
长期贫困落后,使得张发地村村民们患病后,普遍缺乏治疗,缺医少药。为此,刘卓勇先后联系包头市云龙骨科医院、朝聚眼科医院等,为村民免费诊疗近500人次。
2019年,刘卓勇又借助社会力量,努力帮张发地村走上了整村脱贫的道路。这一年,他共为村里争取到社会帮扶资金和物资近30万元;同时协调包头神华集团达成30万元现金帮扶,并累计为农户销售农牧产品近60万元;由他协调建设的10万元额度的内蒙古级项目“电大书屋”,也在张发地村建成。在刘卓勇的带动下,率先在固阳县范围建成的张发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评为“优秀实践站”;张发地村也被评为“千村示范、万村行动示范村”。
工作中的“全能”背后是刘卓勇对家人的“亏欠”。2018年中秋节,刘卓勇是和迁进新居的受灾群众过的;小年,刘卓勇是在老乡的家里过的……刘卓勇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跟家人简单相聚。
说到孩子时,刘卓勇的语气中满是愧疚。2018年他派驻到张发地村时,大女儿已满12岁,按照地方习俗,12岁要“圆锁”,但是孩子过生日的当天,刘卓勇都没能赶回来。2019年春节前,由于无人照顾,刘卓勇只能带着小女儿在扶贫一线工作。“前段时间我抽空回家才知道,我的大女儿被评为全校唯一的‘五好学生’。我看到她的资料写着‘我的爸爸是一名优秀的扶贫干部、扶贫第一书记’,我想孩子们是理解我的,她们会为自己的父亲能从事这么一项伟大的民生事业而感到骄傲。”说到这里,刘卓勇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扶贫以来无请假、无脱岗,勤恳踏实的工作表现,突出的扶贫业绩,一心为民的初心坚守,使刘卓勇获得了一系列荣誉。面对赞誉,刘卓勇很谦虚:“我只是众多扶贫书记的一个缩影和简单的代表,我感觉‘全能书记’更多的是老百姓对我们的一种期许,我们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楷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