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草原害鼠“坑”害草原
内蒙古新闻网  20-05-21 10:2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牧区发展的重要阵地。但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平均气温逐年升高、气候连年干旱、草场退化等原因,导致草原害鼠活动频繁。草原上鼠多、洞多、土丘多,使牧草覆盖度下降。草原鼠害破坏牧草生长,加剧水土流失,对农牧民生产生活、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统计数据显示,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9821.6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4245.96万亩。

  近年来,由于降水稀少,导致连年干旱,草原植被覆盖面积明显减少,生长高度随之降低。另外,由于禁牧前草场破坏严重、修复时间缓慢,导致草原退化严重、沙化加剧,为害鼠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牧草返青季节正是草原鼠类活动高峰期,尤其是布氏田鼠,平均一年可生产3窝,平均一窝8~12只,鼠类数量只增不减,加大了防治难度。此外,鼠类的许多天敌逐年减少,为鼠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可乘之机。草原害鼠啃食牧草及草根,挖洞推丘,破坏草原,危及生态安全和农牧民生产生活,亟需加大防治力度。

  尊重草原生态系统规律,加强草原生态治理,平衡畜、鼠、草之间的关系,对退化的草场进行合理保护,从而提升草原自我修复能力与自我防御能力,有效遏制草场退化、沙化势头,促进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草原实际情况,适当的将鼠类天敌引入草原,并通过补充物种源,野外放生、人工养殖鹰、蛇、狼、狐狸和犬猫科动物等方式增加鼠类天敌数量,加强鼠害天敌动物保护,健全草原食物链,使鼠类繁殖得以有效控制。研发使用灭鼠效果明显,分解速度快,无残留,不会在环境中积蓄而污染环境,对其他有益生物无毒害作用的新型灭鼠药,保证鼠药靶标专一,对非靶动物安全。坚持综合治理,采取人工投饵、设置鼠夹和飞机、机械投撒的方式进行灭鼠。大力开展生物防治的同时,采取生态、物理等多技术相结合方式进行治理,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多管齐下治理鼠害。通过加强农牧林及卫健部门监测预警,形成联防联控格局,密切监控害鼠种类、密度、繁殖速度等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大调查力度,在鼠害高发期前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防范于未然。

  鼠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治理鼠害应突出“控”,而不是完全“灭”。治理鼠害需标本兼治、灭控结合,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良性运行。让我们携手描绘“骏足连翩驰草原”的美好画卷,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乌日罕)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