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开出了义务教育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六门学科,在这当中,对校外机构在寒暑假的培训有着明确的禁止内容。对此,网友发出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网友认为,这份负面清单能够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可以使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外活动,进而提升综合素养。但也有网友认为,尽管负面清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严肃查处超标超前的培训行为,可是在评价体系中,对相关内容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晰,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
的确如此,持反对意见网友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国的教育情况并非单一而绝对,按照经济条件和地区条件的不同,很多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和规则想要稳步落实,的确有些难度。以超前培训为例,即便校外机构不涉及,但因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考核机制的单一性,超前学习依然会在部分学校存在,还有监管体系,因为现在大多是依靠学员的举报,但相当多的学员正是为了早学和多学,因此也就不会参与举报。那么,我们难道就要全面否定“负面清单”的实质价值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辩证思考。如果没有这份“负面清单”,那么培训机构就会将获取利益最大化,如此一来,出现超标超前的教育内容就会常态化,发展情形更是不可控。因此,还是亟需这样的标准来示范和引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一些约束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再者,这样的“负面清单”,对家长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能够使家长清楚孩子在怎样的智力状态下接受对应的知识内容。再者,校外机构存在这样的无形约束,也会间接地影响学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尤其是在社会舆论的关注下,学校也会理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安排。
总之,我们要清楚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的功能并非万能,并非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诸多问题,但这份清单存在的意义值,能够让我们从教育部所传达的态度中,获得更多的方向指引,在这一层面,它还是很有必要,很有存在的价值的。(王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