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在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新井村的杏林里,三四百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你看,这片杏林品种是‘围选一号’扁杏,杏核每斤至少能卖5元。除去人工、农药等费用,每亩地纯收入不下100元。”杏林承包大户张文指着眼前的一片杏树说。
巴林左旗以山地地貌类型为主,十分适宜种植杏树。当地山杏品种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等优点,但皮薄、仁小,经济效益差。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2014年,张文瞅准杏产业的市场前景,承包村民700亩退耕还林地嫁接“围选一号”扁杏。这个品种的优点是花期晚、抗旱抗寒、产量高、效益好,嫁接5年后达到旺果期,每亩地经济效益可达500元到1000元。去年,他承包的扁杏林面积达到了1.3万亩,其中2000亩已经产生效益,实现当年嫁接、次年成形、三年见果、五年丰产。
近年来,巴林左旗立足地域优势,加大山杏和扁杏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山杏+扁杏”的“杏扁”产业体系。目前,该旗山杏林总面积达150万亩,已完成嫁接6万亩。今年,该旗将继续在富河镇、三山乡、碧流台镇、林东林场围封山杏20万亩、嫁接扁杏13.5万亩,3年内计划打造60万亩山杏围封改造基地和40万亩扁杏嫁接基地。
“我家有17亩退耕还林地,今年以每亩3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赤峰市兴昊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挣了流转土地的费用,农闲时还能来这里务工,每天挣100元,已经挣了2000元了。”在碧流台镇邢家营子村,正在给杏林清林剪枝的李全生高兴地说。他是这片地的领工,带领的50名工人都是当地村民。
为突出示范引导、典型带动、龙头拉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激活资源潜力,巴林左旗分片区进行“杏扁”产业建设,积极谋划产品研发和深加工,使“杏扁”产业发展成为一项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借力“生态+”,逐梦“绿富美”。巴林左旗把荒山荒沟变成绿水青山,让产业链串联致富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记者补记
赤峰市巴林左旗以山地地貌类型为主,种植山杏树有多年的传统。虽然当地山杏生态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差,农民守着“绿水青山”却鼓不起腰包。
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生态更美、百姓致富,巴林左旗上下求索。为了让农民赚上“生态钱”,该旗因地制宜强“特色”,在山杏树上嫁接扁杏,提高了杏扁产量,提升了经济价值。随着山杏和扁杏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该旗形成“山杏+扁杏”的“杏扁”产业体系,山更绿了,农民也有了挣钱的门路。
在“杏扁”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府科学的规划引导及种植大户等的带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巴林左旗“杏扁”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和体系。农业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在能人、合作社的带领下抱团发展,“杏扁”产业“战斗力”越来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提高了。(记者 韩雪茹 实习生 姚晓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