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印记·走进旗县区】走进固阳触摸大后山脱贫攻坚的强劲脉动
内蒙古新闻网  20-06-01 17:13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策划李淑岚 张海芳

  初夏时节,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包头日报社一行记者走进固阳大后山,坐农家炕头,走乡村小径。他们身在村里,情在地里,用心聆听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踏上富路子的生动故事,感受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对贫困地区产生的撬动力量,触摸大后山脱贫攻坚的强劲脉动。

  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辟《扶贫印记》栏目,力图通过来自一线的鲜活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包头脱贫攻坚成果,书写包头脱贫攻坚的壮丽故事。

  2014年,固阳县开始实施金融扶贫,有需求、够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发展产业,如今,“能贷尽贷”覆盖了固阳县贫困人口1751人。扶贫小额信贷如同撬动致富的“杠杆”,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起到积极作用,扶贫信贷能发展、能致富的“造血”功能日渐凸显。

  金融扶贫撬动致富“杠杆”

  □记者郭燕

  固阳乡村凉爽的夏风中,银号镇东元永村贫困户刘宝栓家的牛儿们悠闲地在牛栏里晒着太阳,有的舔着牛宝宝的脑门、有的慢慢地踱来踱去、有的慵懒地卧在土地上……

  看着这样的场景,刘宝栓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

  2017年,刘宝栓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买了6头基础母牛。转眼3年过去了,6头牛已经翻倍成了眼前的14头,还不算已经卖掉的2头。刘宝栓站在牛栏里,摸着牛头信心满怀地说:“我打算发展到40头的规模。再过两年,日子就大不一样了。”

  看着这幅充满希望的乡间风景,固阳县金融服务促进中心工作人员石育丞跟刘宝栓一样高兴:“能帮到他们,我们加再多班、花再多心血都值得了!”

  2014年,固阳县开始实施金融扶贫,有需求、够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发展产业。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想要让贫困户都很好地用足用活,却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大量扶贫政策集中发力,让广大贫困户都知晓、理解并付诸实施发挥作用,我们需要动脑筋、下功夫。”固阳县金融服务促进中心主任张英杰说。

  于是,一封信、政策问答、告知书、图解等宣传材料、政策短信一一传送给村民,新媒体平台上的小动画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他们往返于各镇巡回宣讲,逐村逐户入户排查,“传统的、现代的方式全用上了,一户一人都不能漏下。”张英杰笑着说。

  效果如何?“5万元,3年期,0利息,免担保免抵押。只能用来发展生产,不能干别的。”在银号镇东元永村采访时,49岁的贫困户姚美丽脱口而出。

  小麦色的大脸盘、爽快的笑声,透露着姚美丽勤劳的本色。然而固阳的自然条件让家里10多亩地的产出仅够一家人糊口。之前,姚美丽家种地的支出还不得不通过村支部书记担保到银行做商业贷款。2017年丈夫得了肾积水不能干重体力活儿,更加重了负担。

  健康、教育扶贫解决了燃眉之急后,姚美丽一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日子。“想发展产业,苦于缺资金”——扶贫小额信贷正是要解这道题。

  2018年7月,姚美丽一家在镇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贷到5万元用于购买3头基础母牛和种植。2019年6月还款后,8月又贷款4万元买了5头基础母牛。

  “这两年已经下了4头小牛,再养两年每年应该能卖6、7头。每头牛出栏能赚到8000元左右……”姚美丽一边算计着,一边哈哈大笑起来。

  和刘宝栓、姚美丽一样,从2014年至今,“能贷尽贷”覆盖了固阳县贫困人口1751人,地里的苗、圈里的羔、坡上的犊,正在茁壮成长。

  “扶贫小额信贷如同撬动致富的‘杠杆’,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起到了50%的作用。有了钱,胆子壮了,投资大了,规模也就发展起来了。”银号镇一级主任科员王建新说。

  然而贫困户们并不知道,这背后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严谨和艰辛。姚美丽一家贷款时,只记得拿上身份证、结婚证和贷款推荐表,跟着村干部和扶贫干部到信用社就办好了。可推荐表上,除了申请人的签字以外,帮扶责任人、村委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镇分管领导、县金融中心核查人员、县扶贫办核查人员、合作银行分管领导都要签字盖章。

  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严谨的流程、是层层的把关、是强大的合力。

  固阳县财政局局长张军说:“我们既要让贫困户贷得上、用得好,还要保证资金能够及时还、有效益。”在一层一级严密用心的监管下,固阳县扶贫小额信贷始终保持“零逾期”,能发展、能致富的“造血”功能也日渐凸显。

  “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心里也越来越宽展了!”刘宝栓看着自家的牛,似乎看到了不远处的美好未来。

  翻开固阳县的脱贫答卷可以看出,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从2017年开始,固阳县连续出台了《固阳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多个文件,因地制宜帮扶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特色农牧产业已经成为助力固阳县脱贫致富的一个有力抓手。

  产业扶贫夯实脱贫底气

  □记者李楷谨

  初夏是采菌时节,在固阳县金山镇下十二分子村委三分渠村包头市现代农业固阳示范基地蘑菇大棚里,农民有的负责采菌分类,有的负责包装,在大棚内外进进出出忙碌着……

  放眼固阳大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处处暖意融融。村民们争相购买伴养羊、小猪仔,规划种植马铃薯、燕麦,再加上盖大棚、建圈舍、考察市场,如火如荼的扶贫产业正孕育着勃勃生机。

  扶贫有特色

  村民过上“向往的生活”

  “我们种的8种蘑菇绝对都是本地独一份,像这种赤松茸市价都在25块一斤,每亩地的产量能有六千多斤呢!”在现代农业固阳示范基地大棚里,包头市广丰园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周建革一边引路,一边开着玩笑,“你们可‘脚下留情’,踩到了损失就大了。”

  蘑菇收获和采摘需要的人工多,赶上最近的收获季,每亩地采菇、打包需要10个人,每个人每月工资平均都在3000元。

  上好的蘑菇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也为乡亲们带来了红利。正在打包赤松茸的刘大姐告诉记者,她和村里的几个邻居都在这里打工,“不用走远,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如今我们村里可多人都围着这点蘑菇‘转’,在家门口上班可比在外面打零工强多了。”刘大姐笑着说。

  农闲时打工,农忙时种地、养猪、放羊,一年四、五万元的年收入让下十二分子村的村民轻轻松松就实现了稳定脱贫。

  据固阳县农牧局副局长郑利文介绍,固阳县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大棚里的作物生长。利用蘑菇的生长周期,结合固阳的产业走向和有本地特色的冷凉蔬菜,固阳县投入1600万扶贫资金建设现代农业固阳示范基地项目。

  除了就业带动作用,这个项目还实实在在带来了真金白银。“这个项目是投资收益型的,每年要给固阳县扶贫办上交130万元土地使用费,固阳县扶贫办每年统筹这笔收益资金,全部用于无劳动力贫困户。”郑利文说,目前,大棚里除了蘑菇,还有春天种的草莓和马上上市的甜瓜,25栋、160亩现代化温室大棚昭示着一种新的扶贫思路——发展特色种植业,带动扶贫产业发展。

  谈到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郑利文算了一笔账:“种番茄一亩产一万斤,收入上万;种草莓一亩地产五六千斤,除去成本,怎么也能挣3万元钱;种蘑菇一亩地的效益还要更高。今年蘑菇种完之后,提供营养的营养棒直接在土里深翻,就地变成肥料,在这个土壤条件特别好的地方再继续种经济价值高的蔬菜、瓜果,发展循环经济。”谁的经济附加值高,显而易见。

  在固阳县,十二分子村的脱贫故事轮番在各贫困村上演……

  扶贫挖“穷根”

  百姓生活有了新奔头

  金山镇五分子村的郝军,每天清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到羊圈和猪圈边查看。看着肥壮的羊群和今年刚买回来的猪仔,他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还没聊上几句,郝军的电话就响个不停,电话那头是找他购买小羊羔的客户。他饲养的羊羔体态好、成活率高,现在是远近周边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中年人,一年前还家徒四壁。郝军告诉记者:“那时候收入微薄,我又身体不好,有肝硬化,地里的活儿干不了多少不说,一年还得住好几回院。”

  回忆起几年前的苦日子,郝军感慨万分,“被认定为贫困户后,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帮助了我。”自身没有一技之长,依靠打零工也是朝不保夕,郝军想要改变生活面貌的愿望一天比一天强烈。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2019年,郝军通过产业扶持养羊成功脱贫。今年年初,他看好猪肉的行情,又从村里的仔猪繁育基地买了一头猪,准备再给自家增加点儿收入。

  “肯定得自己想办法把生活往好刨闹了哇,人家政府把你扶起来,还能一辈子靠住政府吃喝不动弹了?”说起现在的生活,郝军言语里充满了干劲,“准备把羊养好的同时把猪也养起来,闺女现在在县里上初中甚钱都不用家里花,政府学费、生活费连交通费都给解决了,我争取好好挣钱,给她上大学攒下点儿。”

  郝军说的五分子村的仔猪繁育基地,建设于2018年。据驻村第一书记苏建义介绍,猪舍占地5亩多,当时买了101头种猪。2019年投入运营后,村委的干部领办创办的同时也进行了入股,贫困户可以在猪舍按低于市场价20%购买仔猪,村民也可以代养,繁育基地会收购,村民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卖给价格更好的买家。

  “现在我们的繁育基地运行得特别好,每个月会出栏200多头仔猪,全年预估能繁育3000多头仔猪。”

  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郝军打算跟着扶贫产业的方向走,这样他心里感觉更踏实。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固阳县通过澄清底数、岗位对接、就业优先、保障兜底等措施,让贫困劳动力端牢饭碗。截至目前,全县有就业意愿的1431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已就业1001人,还有430人通过安置公益性岗位、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形式,全部实现就业。

  就业扶贫托起民生幸福

  □记者李楷谨

  5月21日一大早,下湿壕镇小帮郎村的王云云便和妻子开始给家里的30多只羊准备草料。“羊最近开始上膘啦,可得上点儿心好好喂。”

  “2018年,县就业局就开始在镇里组织培训班,有黄芪种植,也有养羊养牛的知识,我们也都参加了。”王云云告诉记者,当时就业局的干部到他家,告诉他有这么个培训班。他没想到,这次培训不仅没有任何费用,而且每天还要给他们培训补贴。他由不住感叹,“知道政策好,但不知道政策竟然这么好。”

  在培训过程中,王云云实打实学到了很多实践中没学到的知识。“以前就是老一套的养法,就知道给羊喂玉米,成本高不说,羊上膘上得也不好,都是卖小羊羔子。后来听了咱们固阳县就业局组织的培训,人家老师教给我们,玉米里配点儿饲料。”王云云说,通过学习他才知道,养羊除了保证羊不生病,科学养殖很重要,饲料草料按照合理的比例配好,羊就能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育肥。“以前要喂好几个月羊才开始上膘,现在一个多月就行。这个培训班,可真没白上。”

  作为包头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固阳县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就业扶贫培训方式,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水平,拓宽就业渠道,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固阳县已经针对全县886名有劳动能力且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进行了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羊饲养、病人陪护、蒙古黄芪种植、玉米种植等。

  在固阳县下湿壕镇前白菜村,贫困户乔宝也在就业扶贫中捧上了饭碗。

  5月26日记者见到乔宝时,他正像往常一样前往村里的黄芪加工厂上班。“我在这里打工,按天结算工资,每天100多元,这么算下来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他开心地说。

  2017年,乔宝因为身患冠心病,背上了十多万元的外债,家里种地又收入微薄,乔宝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随着身体逐渐恢复,今年春天,村里安排他到新建设完工的黄芪加工厂帮忙。

  “虽然我岁数大了,也干不了重活,但是我总想着自己能干点儿活给家里挣钱,也好减轻负担。村里就安排我来厂子里给帮帮忙,平时看大门下夜,也不累,比我自己种地强多了。”

  对于贫困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固阳县也开发了大学生公共服务岗位,并在服务期间提供岗位补贴。仅去年一年,固阳县就帮助30个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解决了公共服务岗位的就业。

  毕业于河南信阳学院的贺欢乐就享受到了这一政策。贺欢乐家位于西斗铺镇小西斗铺村,2014年,他的父亲因为脑出血陆续做了两次开颅手术,家里也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毕业后,贺欢乐不仅要帮家里偿还看病欠的外债,还要帮助母亲照顾父亲,一时无法外出就业。

  固阳县就业局通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平台,给他提供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这个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不仅帮我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还能补贴家里还债。现在我也在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参加其他工作岗位的考试,争取在待遇好一点的前提下离家近一些,挣钱养家也不耽误照顾父母。”谈到未来,贺欢乐非常乐观。

  固阳县就业局副局长武贵斌说:“我刚接触贺欢乐的时候,他可不像现在这样有干劲儿,时过境迁,是党的好政策给了这个年轻人美好生活的希望。”他表示,目前对尚未实现就业创业的贫困劳动力,固阳县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推行力度,强化帮扶措施,努力铺就稳稳的脱贫路。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