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誓让荒山变“银行”——宁城县小城子镇发展果树经济林产业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20-06-10 10:18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芒种时节,记者在宁城县林果之乡小城子镇看到,该镇今年重点项目那素台千亩林果精品采摘园建设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登上山顶,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平整后的梯田,层层叠叠在山腰间环绕。几十台大型机械在轰鸣的马达声中,将大片坡耕地推成了一道道梯田,一台台旋耕机在平整好的地块疏松土壤。已整理完的梯田上树坑密布,林业技术人员在指导果农栽树。

  在小城子镇,这样的果树经济林建设场面仅是一个缩影,放大了是一幅全镇果树经济林产业富民的壮丽画卷。

  位于宁城县北部的小城子镇属半山半丘陵区,大部分土地都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多为阳坡,年有效积温高,利于果树生长。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果树经济林产业,全镇靠果树经济林产业脱贫致富的农民数不胜数,富民强镇步伐大大加快。

  典型引路,林果产业从无到有

  1998年,时任长皋村党支部书记的何秀庆与本村9位农民引进果树试种,经过不断学习,试种取得了成功。

  “我栽植果树已有23年,现有果园20亩,一亩果树年收入5000元,真是栽树十年强过种田啊。”何秀庆对记者说。

  自2002年起,小城子镇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林果产业富民”的发展目标,整合扶贫、林业、退耕还林、革命老区建设等项目资金发展林果种植,推进全镇果树经济林蓬勃发展。

  一开始,种惯了玉米、谷子的农民对果树栽植积极性不高,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群众到山东、河北等地参观考察,帮助他们算好“一亩果顶十亩田”收益对比账。建设初期,采取按块栽植、按棵分树的办法,政府负责整地、打井、提供苗木,农户负责后期管护。果树栽植的前3年为投入期,4年挂果,5至6年收回成本,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年纯收入8000元。看到先期试种的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群众栽植果树积极性高涨,昔日贫瘠的坡耕地成了农民栽植果树的香饽饽。仅以长皋村为例,果树经济林面积4800亩,盛果期面积4000亩,平均每户4亩,人均纯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1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7000余元。

  合作社抱团,林果产业由温到火

  “合作社根据不同时期果树管理特点定期对果农进行培训,并请林科院专家现场授课。还建立了微信群,大家遇到果树管理方面的难题随时交流,比过去方便多了。”柳树营子村果农刘学英高兴地对记者说。

  针对产业发展中技术标准不一、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在镇党委、政府推动下,柳树营子村原党支部书记白银江、村民宁凤林等人成立了宁城县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对产前的剪枝、疏果和产中的施肥、喷药、病虫害防治以及产后的果品贮藏、保管和销售进行指导。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工作,合作社凝聚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镇培育林果专业合作社12个,培养农民“土专家”360余人,管理林果基地面积6万亩,服务范围覆盖3个省区9个旗县18个乡镇,受益果农达3000余户。

  整流域推进,林果产业由点到面

  沿小西线前行,所见之处都栽满了苹果树。

  行走十几分钟后,“小城子镇万亩林果产业基地”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2007年,小城子镇确立了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集中建设的发展思路。八素台河两岸从最初的小面积推进到整流域推进,见缝插绿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路程。2019年,该镇紧紧抓住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带的契机,按照林地路统一规划、山田沟统一治理、绿美亮统一实施的思路,整合林业、扶贫、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在太平庄、柳树营子、八家、长皋四个村高标准建设小城子镇万亩林果产业示范带,并结合“三变改革”试点项目,重点打造莫力海沟5000亩高标准林果采摘观光园,成为2019年全市农业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现场会观摩点之一。

  目前,全镇林果面积4万亩,盛果期面积1.5万亩,年产果品3万吨,产值1.5亿元,纯收入1.2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4000元。建成万亩以上林果示范区1处、千亩以上林果示范园13处,全镇19个行政村中有18个村发展了果树经济林,真正实现了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绿色,已成为小城子镇发展的主基调;林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产业;打造红色旅游名镇、建设塞外林果之乡,已成为全镇的发展定位。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栽植果树经济林,让水不下山、土不出川成为现实。全镇森林覆被率达52%,既产生了生态效益,又拉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记者 邵涌河 唐淑君 赵雪姿 通讯员 孝玲玲)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