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鞋垫、绣花拖鞋、千层底布鞋、婴儿虎头鞋绣花鞋、耳枕、抱枕、床旗桌旗……土右旗双龙镇壮丁营村留守的老阿姨们双手指尖翻飞,一个个精美的传统刺绣、布贴、麻绳制作手工艺品便诞生了。
这些白发绣娘们怎么也想不到,从老人手里传下来的手艺,如今竟成了她们摆脱贫困、绽放光芒的途径。
让她们年过花甲又重现活力的,是村里建起的集体经济手工布艺就业扶贫工坊。
2018年2月,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办公室主任王刚受派来到壮丁营村担任第一书记。如何帮助村民们找到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集体经济路子,是他的主要任务之一。
2018年5月-8月,通过三个多月的调研,王刚发现壮丁营村耕地盐碱化严重,且临近哈素海退水渠,时有水患之害。全村2/3以上人口外出,留守人员抽样调查年龄超过63岁。农户种植结构多以玉米为主,普遍广种薄收,经济效益低下。 “一开始我们也想过发展种养殖业,考察过养鸽子、螃蟹、羊等多种产业,但综合考虑投资、风险和常住村民年龄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发现都不适合。”王刚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村民家里的床旗桌旗、小孩穿的虎头鞋、婚嫁用的绣花鞋垫都是出自村民之手。经过仔细了解,王刚才知道,原来双龙镇在历史进程中就形成了刺绣技艺,60岁左右的阿姨们普遍掌握。
“手里有了金钢钻,还怕没有瓷器活!”王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豁然开朗。他带领村干部拜访民间艺人、发掘刺绣人才、调研销售市场、编写项目实施方案,经全体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在壮丁营村发展传统手工布艺工坊项目。
2018年11月,壮丁营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引领,村党员带头,村干部领办,贫困户参与”的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定点帮扶单位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捐赠资金5万元用于项目建设。2019年5月,项目建成投产,村集体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16名在村妇女(包括3名贫困人口)和6名外出陪读及打工妇女在家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如今,千层底布鞋等七大系列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近4万元。近日,项目产品成功进入市妇联创建的妇女手工文创产品销售基地和线上商城。
依据项目流程,合作社负责统一采购生产原料、设备设施;定期组织召开质量评审会,对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按价回收。绣娘们只需要付出自己的勤劳,多劳多得,在家里就能挣上计件工资。做得多的已经赚到了5000多元,少的也有1000多元。
“以前闲下的时候,就爱一起耍耍钱。现在有正经事了,干完家务就赶紧做活儿,又能挣钱又开心。”能用自己的技艺绣出一条锦绣脱贫致富路,这是最让白发绣娘们鼓劲的事情。
73岁的李些女因病致残,却十分“贪活儿”,到现在已经做了四五十个耳枕、抱枕。因为精于刺绣,她常常被请到布艺工坊给老姐妹做指导。她绣制的绣花鞋垫、绣花拖鞋、绣花抱枕等作品受邀参加敕勒川博物馆非遗文创展厅开展仪式,她制作的虎头鞋、千层底布鞋通过网络直播和驻村干部“带货”走出村子,走向市场。“以前没人看得起我,现在我这颗夜明珠也能发光了。”
王刚告诉记者,别看这个项目小,却起到了大带动的作用。“除了本村村民,还带动了土左、托县、固阳和东河北梁新区的妇女。现在布艺工坊总共有30多人了。”“我们正打算给我们的产品注册商标,现在正在想一个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能反映村民自强不息脱贫精神的好名字。”
对于布艺工坊的发展前景,壮丁营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布艺合作社理事长王文乐满怀信心,“我们将继续争取各方支持,不断提高布艺工坊产品制作技艺、丰富产品种类,持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带领更多妇女通过勤劳双手绣出幸福生活。”(记者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