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的李鹏博(左)与产业工人聊一天的收获。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农业大户李宏的门外响起。去年冬天,屋外正下着大雪。李鹏博在屋外等了一个小时后,李宏才气呼呼地把儿子让进家门。“我家里就这么一个儿子,”李宏怎么也想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想要放弃稳定的公务员工作来当“新型农民”。
“能实实在在的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样的生活更充实。”李鹏博的“算盘”里,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是“改变”二字。用科学种植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成本;让机械化作业代替传统种植模式;线上销售农副产品……在他眼中,土生土长的自己在村里大有可为。
父子两人在观察苗圃种植情况
父子间的“博弈”以李鹏博脱掉工作制服,换上胶底鞋踩在大田里而宣告结束。他把宏野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背得很熟、做的很实。“我们采用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育苗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四个统一’的新型经营体系,”李鹏博说,现在宏野农牧业已经联动漫水塘村、马场井村等周边地区800多农户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宏野农牧业生产的绿色有机认证小西瓜,一颗能买到30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只有让贫困户的产业跟着动起来,才能贫困户实现真脱贫、脱真贫。“改变种植的观念,掌握实践操作技术后,咱们的国家绿色标识也认证了,”李宏指着藤蔓上沾有露珠的小西瓜说,咱卖瓜“论颗不论斤”,一颗瓜在一线城市就能卖到30元。
李宏所在的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漫水塘村人均种植面积大约在1.5亩左右。宏野农牧业有限公司进驻后,村民拱棚承包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勤劳致富有“奖金”。创新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稳稳地保障了贫困家庭能脱贫增收。
自动育种机前,急性子的李宏正在指导儿子调整机械的方法。
面对未来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方向,父子两人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想法不谋而合。李鹏博希望通过新零售和消费扶贫把优质农畜产品销售的路子打开,带动当地农民做强企业。李宏则希望,再建一座蔬菜加工厂,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继续为村民谋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智能温控大棚内,可以随时调节大棚的湿度、温度。
“儿子看我辛苦回来帮我,确实也给我打开了很多新思路,”李宏表示,现代农牧业发展最缺的是年轻的技术人才。自己十多年实践中摸索的经验只能解决田间地头的事儿,对农业发展新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仍没有定盘心。李宏说:“真心希望当地的职业学院能给乡村振兴和现代农牧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懂技术的年轻人,让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爱上农业和农村。”(陈立庚 张聿修 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