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阳县:金融扶贫撬动致富“杠杆”
内蒙古新闻网  20-06-17 16:53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扶贫网

  固阳乡村凉爽的夏风中,银号镇东元永村贫困户刘宝栓家的牛儿们悠闲地在牛栏里晒着太阳,有的舔着牛宝宝的脑门、有的慢慢地踱来踱去、有的慵懒地卧着……

  看着这样的场景,刘宝栓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

  2017年,刘宝栓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买了6头基础母牛。转眼3年过去了,6头牛已经翻倍成了眼前的14头,还不算已经卖掉的两头。刘宝栓站在牛栏里,摸着牛信心满怀地说:“我打算发展到40头的规模。再过两年,日子就大不一样了。”

  看着这幅充满希望的乡间风景,包头市固阳县金融服务促进中心工作人员石育丞跟刘宝栓一样高兴:“能帮到他们,我们加再多班、花再多心血都值得!”

  2014年,固阳县开始实施金融扶贫,有需求、够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发展产业。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想要让贫困户用足用活却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大量扶贫政策集中发力,让广大贫困户都知晓、理解并付诸实施发挥作用,我们需要动脑筋、下功夫。”固阳县金融服务促进中心主任张英杰说。

  很快,政策问答、告知书、图解等宣传材料、政策短信一一传送给村民,新媒体平台上的小动画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工作人员往返于各镇巡回宣讲,逐村逐户入户排查,“传统的、现代的方式全用上了,一户一人都不能漏下。”张英杰笑着说。

  效果如何?“5万元,3年期,0利息,免担保免抵押。只能用来发展生产,不能干别的。”在银号镇东元永村采访时,49岁的贫困户姚美丽脱口而出。

  小麦色的大脸盘、爽快的笑声,透露着姚美丽勤劳的本色。然而固阳县的自然条件让家里10多亩地的产出仅够一家人糊口。之前,姚美丽家种地的支出还不得不通过村支部书记担保到银行做商业贷款。2017年丈夫得了肾积水不能干重体力活儿,更加重了负担。

  健康、教育扶贫解决了燃眉之急后,姚美丽一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日子。“想发展产业,苦于缺资金。”——扶贫小额信贷正是要解这道题。

  2018年7月,姚美丽一家在镇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贷到5万元用于购买3头基础母牛和种植。2019年6月还款后,8月又贷款4万元买了5头基础母牛。

  “这两年已经下了4头小牛,再养两年每年应该能卖6、7头。每头牛出栏能赚到8000元左右……”姚美丽一边计算着,一边哈哈大笑起来。

  和刘宝栓、姚美丽一样,从2014年至今,“能贷尽贷”覆盖了固阳县贫困人口1751人,地里的苗、圈里的羔、坡上的犊,正在茁壮成长。

  “扶贫小额信贷如同撬动致富的‘杠杆’,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起到了50%的作用。有了钱,胆子壮了,投资大了,规模也就发展起来了。”银号镇一级主任科员王建新说。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严谨和艰辛。姚美丽一家贷款时,只记得拿上身份证、结婚证和贷款推荐表,跟着村干部和扶贫干部到信用社就办好了。实际上,推荐表上除了申请人的签字以外,帮扶责任人、村委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镇分管领导、县金融中心核查人员、县扶贫办核查人员、合作银行分管领导都要签字盖章。

  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严谨的流程、是层层的把关、是强大的合力。

  固阳县财政局局长张军说:“我们既要让贫困户贷得上、用得好,还要保证资金能够及时还、有效益。”在一层一级严密用心的监管下,固阳县扶贫小额信贷始终保持“零逾期”,能发展、能致富的“造血”功能也日渐凸显。

  “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心里也越来越宽展了!”刘宝栓看着自家的牛,似乎看到了不远处的美好未来。

  翻开固阳县的脱贫答卷可以看出,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从2017年开始,固阳县连续出台了《固阳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多个文件,因地制宜帮扶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特色农牧产业已经成为助力固阳县脱贫致富的一个有力抓手。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