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订单成了脱贫“保单”
内蒙古新闻网  20-07-07 07:5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地里的莜麦长势喜人,张喜奎(右)说,自从开始订单种植,他的心也舒展了。

  迎着夏日晨光,52岁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赛乌素镇石家村村民范喜喂完牛羊,前往当地的一家粮油商贸公司上班。

  在公司的滤油车间,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范喜操作规范、动作娴熟。他边干活儿边和记者唠了起来。

  “以前打过零工,也种过地,可咱没技术,地少还多是旱地,一年下来也就挣个万数来块钱。老伴儿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常年吃药,日子过得真是紧。现在当了工人,工作轻松简单,钱还不少挣,最高一个月挣4500元。”范喜说,他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自从进厂上班,家里的光景好了起来,现在一年能挣4万多元,相当于过去4年的收入。

  范喜上班的贺氏粮油商贸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生产、加工、销售油脂、杂粮为主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当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产品深加工综合型市级龙头企业。目前有4个精准扶贫户在这家公司上班脱了贫。

  除了吸纳贫困户到公司上班,去年,贺氏粮油商贸有限公司与赛乌素镇魏家村、大西坡村等7个村的412户村民签订了3620亩地、180吨的亚麻籽订单收购合同,其中与187户贫困户签订了1830亩地、90吨的收购合同。亚麻籽订单让这里的农户和贫困户心里有了底。

  仲夏时节,赛乌素村满目青翠,生机盎然,田间连片儿的亚麻、莜麦等农作物长势喜人。“手中有订单,种地心不慌。今年这收成差不了!”正在地里忙活的张喜奎高兴地说。

  张喜奎一直在家务农,就守着10多亩旱地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妻子还得了脑梗,2015年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知村里要和当地的粮油公司合作搞订单种植,他意识到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他又承包了30多亩旱地种亚麻。

  “和粮油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后,我们种的亚麻、莜麦人家都保底收购,而且收购价比市场价高20%。”去年,张喜奎种的亚麻每亩产出150斤亚麻籽,公司每斤以2.95元的价格收购,仅亚麻一项他收入15000多元。

  种地不仅挣了钱,张喜奎庄稼把式的技术也提高了。他们签订的订单种植都是有机认证的标准种植,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种植规程、统一监管、统一认证、统一收购的“六统一”管理。种植户按照标准要求种,贺氏粮油公司还每亩给10元的补贴。公司经常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示范,张喜奎们在与农业种植专家面对面交流中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

  订单农业让这里的村民不再靠天吃饭。建立订单种植以来,贺氏粮油商贸有限公司直接带动周边2300户农户、408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5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当地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特色产业深度开发。一条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常态化、农民增收长效化的发展路子,串起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胡芳赵弘皇甫美鲜郭慧超刘墨墨)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