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兴村富民——记临河区八一乡农丰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树军
内蒙古新闻网  20-07-09 11:21  【打印本页】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上面下来的干部就是不一样,眼界宽、思路活,自从驻村工作队进来,我们农丰村的变化可是大了。”近日,说起现任驻村第一书记王树军和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临河区八一乡农丰村党支部书记尹继平由衷地佩服和感激。

  2013年,农丰村被识别为自治区级贫困村,有贫困户24户56人,现已全部脱贫。

  支部引领,增强脱贫“造血”功能

  记者去采访时,农丰村占地15亩的扶贫肉牛养殖产业园区内,200多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刚吃饱喝足。园区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农民和贫困户入股分红,贫困户贷款入股,由园区负责还贷。去年,园区收入几十万元,入股的农民拿到了股金10%的分红。

  “今年利润咋也上100万哇。”尹继平笑得合不拢嘴,“自从建起这个园区,村里有十五六户农民养起了牛,带动作用明显。”

  园区建筑物顶上,是一片片光伏发电板,这是王树军协调引进的50千万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农丰村创收2万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园区大门外的渠道衬砌得格外整齐,渠道上有“爱民渠”的字样。“这条3.5公里长的渠是王树军协调帮扶单位临河区人武部投资衬砌的,衬砌以后农田灌溉效率提高了30%。”驻村干部马祥告诉记者。

  爱民渠的另一边,成片辣椒苗绿油油的,长得正旺。在王树军的组织下,去年农丰村实施600亩土地大破大立,将村民零散的土地连成片,配套渠和路。今年上半年,农丰村引进朝天椒项目,企业以每亩地每年8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0亩土地,为重庆老干妈食品公司种植朝天椒。土地流转出去后,村民有时间可以打工赚钱。记者采访时,十余位村民正在为朝天椒锄草。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打一天工工资150元。“光朝天椒这个项目,一年最少用3000个日工,村民打工能赚45万元。”尹继平说。

  精准施策,拓宽脱贫致富路子

  2015年起,王树军到临河区八一乡驻村,先后担任八一村、红星村、丰收村第一书记。 2019年,王树军到农丰村担任第一书记。

  到农丰村后,王树军确立了“强组织、建产业、求外援”的扶贫工作思路。“农丰村脱贫的关键,是要培育适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增强脱贫的‘造血’功能。”他说。

  扶贫肉牛养殖产业园区就是在这个思路主导下创办的。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农丰村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临河区人武部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这个产业园,主营肉牛养殖销售业务。

  在王树军的协调下,农丰村2019年实施了2000亩土地深翻深耕、4400米排干恢复和清淤拓宽项目,目前6000余亩粮食增产项目正在推进中。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树军挨个了解情况,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农丰村三组贫困户冯鹏祥有发展养殖的想法,王树军给他讲清政府支持自助增收的政策,鼓励他勇于尝试,但不要冒进。去年8月,冯鹏祥以18元/只的价格购买蛋鸡仔45只,养殖月余便全部产蛋,经相关部门验收后得到补贴款725元。贫困户王忠明患有精神疾病,属于残疾,但本人不愿意去医院,所以没有残疾鉴定。王树军协调相关部门后,特意到临河区人民医院请具有鉴定资质的医生到王忠明家里进行鉴定,最终为王忠明办理了残疾证。有的家庭供养大学生,刚性支出较大,为防止因学致贫现象的发生,王树军积极协调帮扶单位,申请助学资金。

  “驻村工作队员住在村里、吃在村里,工作在田间地头,为村子发展、村民致富尽心尽力。再过两年你来看哇,我们肯定变得更好了。”尹继平动情地说。(记者 杨志利)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