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笑了,笑容如五月盛开的鲜花。
她望着眼前萌萌可爱的小猪崽,望着新榨好的葵花油,望着机器轰鸣的加工厂……在脱贫攻坚的加油季,田野山川朗润起来,发展志气在胸中升腾,春风洋溢在脸上。
黝黑的脸庞,明亮的双眸,笑容里充满了脱贫的故事。
她笑了,一口母猪产下十多头小猪崽……
7年前,一直承受着生活重压的开鲁县小街基镇兴农村村民吴彬突发脑出血,被送到北京右安门医院进行抢救,经过医生多次会诊及手术治疗,虽然保住了命,却没了思想和意识,成了植物人。
7个月的时间里,吴彬的治疗共花费18万多元,全是妻子王殿梅从亲戚朋友那借来的,无疑让这个本就负债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更遗憾的是,因为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及时交纳,致使吴彬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无法报销。王殿梅带着吴彬回到兴农村后,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村委会及时为她家申请办理了低保,家徒四壁的王殿梅便用每个季度落实的低保金来补贴家用。她跟丈夫住在临街的老房子里,房后有很大一块空地,要强的王殿梅一边照顾着丈夫,一边养些鸡鸭,或养上一两口猪,每年积攒下几百元几千元,偿还债务。虽然生活的压力很大,但坚强乐观的王殿梅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2014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开始实施,王殿梅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相应的扶贫政策接踵而来。王殿梅说,就是从那年起,她家的生活开始有了光亮。2017年,王殿梅饲养了100多只鹅,当时因为没有钱建设棚舍,刮风下雨时,她就把鹅圈到屋里,把屋子搞得一片狼藉。第一书记袁伟入户时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跟村干部一起,协调了2000余元资金,为她家修建了鹅棚和猪舍,不仅解了王殿梅的燃眉之急,也让她的鹅产业得到了顺利发展。今年开春,袁伟同工作队员筹资1500余元,为王殿梅购买了100只鹅雏,鼓励她继续发展庭院养殖,尽早摆脱贫困。
今年,王殿梅家的一口母猪产下了十多头猪崽,牛棚里养着两头牛和一头小牛犊。王殿梅说,没想到这口母猪能繁殖这么多,两头牛是去年年底用扶贫无息贷款购买的。说起买牛,还有个小插曲,当时王殿梅相中的这两头母牛价值33000元,而无息贷款只有2万元,她又跟亲戚借了3000元,可还差1万元。情急之下,是驻村工作队出面担保,帮她从银行贷款1万元,这才如愿以偿地买下了这两头牛。买回后不久,其中的一头母牛就产了犊,这么快就见到效益,让王殿梅非常高兴,也对早日脱贫充满了信心。
她笑了,闻到了榨葵花油特有的香气……
崔洪军是鲁北镇新胜屯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儿子13周岁,一家人的日子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其乐融融。然而,2017年3月份,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家庭,儿子被确诊为髓母细胞瘤,为治病前前后后花了30余万元,把家里的积蓄都掏空了,还负债累累。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了解到崔洪军家的情况后,于2018年为他家申请了低保,并将他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了解到他会榨油技术,工作队和村“两委”向旗扶贫办申请,给他购买了一台榨油机。从此,崔洪军依靠榨油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榨油坊刚开始营业的时候,崔洪军两口子就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他们虚心学习,从技术操作到电机启动再到火候掌握等,一项一项地学,同时把握一切扶贫培训的机会,拓展产业发展思路。一直以来,崔洪军都告诫自己一定要诚信经营。开业后,他按质论价,从来不乱扣秤。因为对榨油炒料火候掌握得精准,他榨的油出油率高,也格外香,在他油坊榨过油的村民便再也不去别的油坊了,很快崔洪军油坊的名声就传遍了村里、镇里,生意逐渐好了起来。
2019年年初,崔洪军成功注册商标——“新胜屯油”。当年底,“新胜屯油”走进了通辽市消费扶贫年货节,有效扩大了知名度。如今,崔洪军家的油在附近村子都有销售。销量好的时候,一天用去原材料1000多斤。
随着榨油量的增加,崔洪军发现榨油剩下的油饼特别浪费,于是便想到了养羊。他利用扶贫资金购买了13只羊,把油饼加工后用来喂羊。经过他的悉心照料,目前羊已经发展到50余只。
经过辛勤打拼,崔洪军的榨油坊日益红火。走进他家的油坊,老远就能闻到葵花油特有的香气。2019年,崔洪军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1816元,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典型。崔洪军欣慰地说,下一步,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好好发展养羊产业,再种点油葵、胡麻,扩大榨油规模,“我家的油是纯绿色食品,没有任何添加剂、调和剂,可以放心地吃!”
她笑了,纯绿色面粉加工厂开工了……
邢道伟是驻科尔沁区钱家店镇西才道木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西才道木村是曾经的贫困村,单一作物,靠天吃饭,村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农民种地是根本,如何改变村里单一作物的种植模式成了邢道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成立合作社、种植绿色小麦和绿色杂粮,是她和工作队为村里量身打造的产业发展模式。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帮更多村民提高收入,今年春耕开始前,她和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动员贫困户改种绿色经济作物小麦,第二茬种植油葵和白菜,并免费提供种子、化肥,保证回收,每亩地还补贴140元面粉加工费。通过努力,村里绿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0亩,小麦产量7.2万斤,面粉产量5万斤。“邢书记天天帮着往外卖面粉,销路根本不用愁,这些地能种两茬,就是多一份收入呢。”刘俊峰看着自家的小麦供不应求,且收入还翻了一番,乐得合不拢嘴,琢磨着明年得多种点绿色小麦。
为了保证小麦纯绿色,村里重启了面粉加工厂,而加工厂的收入所得一部分为村民交自来水费,让村民免费喝水,剩余的全部作为集体经济所得,用于开展各项活动。每个月每家水费夏季约6块钱,冬季约3块钱,虽然不多,但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是女人的天性,邢道伟也不例外,她想的是能帮村民节省一点是一点。
几年的农村工作,邢道伟发现农村节庆宴请之风日益严重,村民碍于情面,苦不堪言。她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用村规民约遏制这股不正之风,让农民转变观念有点困难,但是她下定了决心,为了宣传村规民约,也顾不得自己的形象了,冬天捂上大棉袄,夏天戴上草帽、口罩,和村书记一起坐上拖拉机,拿上大喇叭,走街串巷地宣传。李秩春的儿子要去当兵了,这是村里的大喜事,村民都让他请客。李秩春却不为所动,坚决遵守村规民约,悄悄地把儿子送上了火车。
村民岳国庆家虽然不在贫困户行列了,但依然是重点监控户。他的父母年纪已大,没有劳动能力,妻子身患疾病,还要供一个孩子上学,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今年夏天,一场大雨把岳国庆家的院墙、鸡窝和猪圈全都泡塌了。邢道伟和帮扶责任人王延馥决定,帮他家重新把院墙修好,鸡窝和猪圈也重新搭建。就这样,邢道伟活水泥、搬砖头,真正成了“泥腿子”书记。(记者 杨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