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草原的印象是怎样的?或许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壮阔美景,亦或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机盎然。但在2012年初来到珠日河草原的张淑芬印象中,曾经的草原是一个暗淡无光的世界。
张淑芬是国网通辽供电公司珠日河供电所所长,是该公司125个供电所中唯一的一名女所长。珠日河草原处在通辽市的西风口,每年春秋两季,辽阔草原上刮起的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加之草原冬冷夏热,户外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这名女所长一干就是8年。
2012年的珠日河供电所办公条件非常差,只有一个用泥土搭建的营业厅和一个老旧的电管站,这是留给张淑芬的第一道考题;珠日河草原90%以上的人说蒙语,这是留给不懂蒙语的张淑芬的第二道考题。“从繁华的小镇来到荒凉的牧场,心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儿。”张淑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是去是留,张淑芬也曾犹豫彷徨。但在入户调查时看到牧民眼中对光明的渴望,她感受到电力的发展对这片草原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电力人的责任与使命让她选择了扎根在这片广袤草原。工作环境恶劣、语言不通并没有让果敢坚韧的张淑芬打退堂鼓,相反,她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自己,用电力人的坚守与付出点亮万里草原希望之灯。
珠日河供电所体量小、人员少、服务面积大、用电客户高度分散。牧场上,村与村之间距离非常远,几户人家围在一起也就成了一个村子。起初,这样的村子都是不通电的。
“有电才有光明和希望。”张淑芬带领供电所员工每天奔赴在珠日河草原的各个村落、各个供电户之间,目的是让当时的“无电村”通电。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牧民家的灯一盏盏被点亮,照亮的不仅仅是黑暗的夜晚,更照亮了牧民的心。2019年,牧民王灵小在自家的牧场上翻盖新房,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家里没有电缆,生活用电依靠自己安装的太阳能发电设备,非常不方便。张淑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带领员工研究供电方案,组织人员将电缆直接接到了她家。“太方便了!家里的电视随时可以看了,屋子里的灯也亮了!”家里通电后,王灵小一家的生活大变样。
被夜幕笼罩的广阔草原上点点灯火,凝聚着电力人的真诚付出。张淑芬告诉记者,像这样为几户人家接电所需成本和每年的供电量与电力收入是不成正比的,可以说是亏损运营。但她的心里是踏实的,为牧民送去光明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珠日河牧场书记给供电所送来锦旗,写着“电可以带来光明也可以延续生命”,因为牧场上没有商店也没有药店,牧户家里的病人输氧气、保存药物都需要用电。这让张淑芬更加坚定点亮这片草原希望之光的信念。
近几年,一些大型养殖、种植企业纷纷落户珠日河牧场,星圣农业就是其中一家。该企业以草场种植为主,大量的浇水设备、耕田设备都离不开用电,用电增容成了一个大问题。企业负责人找到张淑芬,向她说明了企业面临的困难,张淑芬积极响应,用最短的时间帮企业解决了用电问题。“现在,引绰济辽工程的重点项目也落户珠日河牧场,为珠日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们供电所将全力以赴保障项目用电需求,助力地方经济发展。”8年多的时间里,张淑芬带领全体员工扎根草原,给牧民带去光明,为企业发展护航,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出电力人的力量。
从普通牧民到企业负责人,对张淑芬的工作都是满满的赞誉。在无边的草原上,在高耸入云的铁塔下,她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电力人担当与实干的足迹,这坚实的足迹,点亮了万里草原希望之光,照亮了牧民致富奔小康之路。(记者 贾雪 通讯员 殷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