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巴特尔的生态牧场
内蒙古新闻网  20-07-13 10:31  【打印本页】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在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伊拉勒特嘎查牧民巴特尔的牧场上,充满浓厚的绿色气息。相比前些年,巴特尔家的牧场上,羊少了,草质好了,草的种类多了,收入也增加了。草原生态和牧民收入实现双赢,向来是棘手的问题,巴特尔是如何做到的?这还要从八年前说起。

  八年前,巴特尔的草场和许多地方一样,春季的沙尘暴每隔几天就“光顾”一次,刮的到处是沙子。流动沙丘步步紧逼,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影响,他意识到荒漠化的严重性。面对“沙进人退”的局面,巴特尔暗下了治沙保护草场的决心,开始了一段治沙历程。

  2012年春季,第一批黄柳、锦鸡儿、山桃皮运抵巴特尔家。于是,他把这些植物种植在草场沙地地段,一株株小苗像一个个哨兵守护在沙丘上,拖住了沙丘移动的速度,迈出了治沙保护草场的第一步。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八年。“植树造林的关键是成活率,没成活率植树造林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就是下再大的力气也要保证成活率。”巴特尔说。为保效果,他创造性地用牛粪在移动的沙梁上制作沙障,又在沙坑周围埋下牲畜粪,并在土层表面适当浇水。同时,巴特尔不断从书本上、电视里和别人学习,自家的牧场变成了他治沙的“试验田”。迎着日出、伴着日落,巴特尔的辛苦没白费。经过多年的人工栽植和自然恢复,他家的草场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巴特尔认为,治沙的日子虽然有苦有累,但草原上逐年增多的绿色让他苦中有乐,正因为有了这些小小的植物,让沙丘不再移动。1400多亩黄沙被固定住了,草原也开始恢复生机。

  巴特尔感慨地说到:“2012年,我们种了黄柳等耐寒的树和草,通过多次实验和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沙地植被的恢复初见成效,让我信心倍增。”

  巴特尔家有2900亩草场,但是他有个原则,就是牛羊一定要精养少养,绝对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追求牲畜头数的增长,为了减轻草场压力他又租赁了6300多亩草场。长期以来,巴特尔家调整畜牧业结构,做到草畜平衡。由于合理科学利用草场,大大降低了购买饲草费用,家庭收入一直很可观。巴特尔看到草原上的一苗一木,眼里总是充满了深情。这郁郁葱葱的绿色,不仅是对巴特尔自己梦想的回报,更是对在这块土地上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所有人的回报,这是他值得铭记和骄傲的事情。

  巴特尔说:“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牧民的职责所在,牧民的收入保障完全依靠生态的好与坏。我从自己做起,希望能有越来多越多的牧民关注和参加生态保护,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文/图娜仁格日乐 呼钦特古斯)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