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做好黄河大文章念活农民致富经
内蒙古新闻网  20-07-16 10:27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黄河观景平台,向外悬空48米

  远处,黄河浮上雾霭,近处,河岸筑起绿墙。这里,是黄河托克托县段,风柔水美,绿意盎然。近年来,托克托县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与开发建设并举,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势,突出产业建设、民俗浓郁、生态优美的特点,大力发展乡村建设,为村民提供致富之路,做活黄河大文章,念活农民致富经。

  工业发展将带动数千当地居民就业

  7月的托克托县,生机盎然。工业建设跨过节点,旅游发展人气鼎旺,鱼虾河蟹即将出水,葡萄果蔬新鲜上市。黄河流经托克托县37.5公里,依托黄河流域,这条经济带正随着时间发展蒸蒸日上。

  走进托克托县工业园区内的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这里正在加紧厂区建设。形成网络的地上地下原料储存运输库,硕大的产品存放井,具有内蒙古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人感受到大型工业建设的恢宏气息。据悉,该公司以煤制乙二醇项目为主,于2017年正式启动建设,预计2020年底试车,2021年正式投产,届时,该公司将年产100万吨煤制乙二醇,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36.6亿元。据介绍,该公司之所以选择在托克托县进行厂房驻扎,原因便是依托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近于煤炭丰富的鄂尔多斯市,取于呼和浩特市城市再生水资源,三者相互采取利用,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沿黄工业的一大瞩目性建设。

  该企业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当地就业。董事长王总镇说:“我们属于高科技公司,所用技术型人才非常多,这对于保留当地技术人才有促进作用。除此外,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服务类工作人员,至少能够解决当地4000-5000人的就业。”

  农养结合休闲农业助力农民增收

  托克托县河口管委会东营子村,西与库布齐沙漠隔河相望。这里,嘉丰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正以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农业产业的业态叠加为着力点,打造休闲农业发展。

  走进嘉丰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这里有日光温室、智能连栋温室、高科技无土栽培区、采摘乐园、儿童乐园、黄河梦幻水世界、农事科普展示厅、烧烤区、垂钓区、珍禽养殖区等。自采自摘,现场品尝,识别农作物,亲手种农作的项目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发展,提升了产业附加值。据悉,托克托县依托沿黄优势,着力打造集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高效现代示范农业园区。而这势必将原始种植的模式打破,促进农民种植兴趣,提高农民对新型科技种植的学习欲望,推进了休闲农业给农民带去的增收喜悦感。

  与此同时,依托母亲河的孕育功能,水产养殖也成为托克托县的经济支撑,并带动着当地居民创收。

  走进托克托美源现代渔业生态观光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的鱼虾蟹即将在8月出水开售。据悉,该公司是利用“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户+贫困户+返乡农民的经营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打造品牌优势。目前,该公司现有从业人员58人,年用临时工人数900人次,从业人员全部来自于当地农民和周边贫困人口。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土地流转,该公司让许多农民有了分红,同时,农民还可来到该公司就业。

  沿黄生态走廊建设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黄河托克托县段的岸边,密布着一排排、一片片防护林、果林。从2018年开始,托克托县开始实施沿黄生态走廊建设工程,经过两年的生长,种植的生态林已初步形成一道景观,为黄河两岸披上了绿装。沿黄生态走廊建设工程不仅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保护母亲河,同时可以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发展林果种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兴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托克托县河口管委会东营子村看到,坡下不远处是静静流淌的黄河,坡上是集中连片的生态林。沿路绿树开道,已经形成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据介绍,这里原来是荒坡、沙滩、碱地,现在全部种上了树,共有5000多亩。按照三年造林规划,经济林带种上了海红果、兰州大杏儿、李子等。建好后,将把林地归还给当地农民,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旅游业带动庭院经济让村民奔小康

  沿黄河公路行驶,郝家窑成为黄河托克托县段的必经之路,该村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4A级景区——神泉生态旅游景区就位于该村西南1公里处。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郝家窑村民房前屋后种植葡萄、经济类果木苗35965株,目前,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均葡萄产量达3000多吨,年创收4500万元,全村农家乐餐饮店已发展到39家,直接受益农户200余户,年创收1000多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记者许婷)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