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扶贫情怀
内蒙古新闻网  20-07-17 11:35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新的一周,王乐斌驱车从市区到固阳县银号镇水泉村的头一件事,就是把从城里捎的东西、买的药、办理的各项报销手续,挨家挨户送到村民和贫困户家中。“多亏有你,帮了我们大忙。”贫困户这么说。

  从市区到水泉村,驱车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这个隐藏在大山里的小村落,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匮乏,年轻些的村民们纷纷搬离故土外出谋生。

  2018年4月,王乐斌接任派驻干部,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

  “刚来村里,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咋办。”“他们想的是啥?需要啥?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带着思考,王乐斌放下铺盖卷就投入到工作中,走村入户开始前期的摸底调研工作。

  “识别的贫困人口中有8户有劳动力,可以通过产业、就业脱贫;有2户无劳动能力,需要政策兜底。”“郭云峰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老伴身体有残疾不能干活;郭三小患有慢性病,媳妇癌症术后费用高;闫军儿子患有癫痫;李俊明患有精神类疾病,经常发病,需要重点关注……”在王乐斌的工作日记里,密密麻麻记满了每一个贫困户的详细情况。

  驻村不到1个月的时间,王乐斌就接受了一次“大考”。2018年5月5日正逢周六,李俊明在家中病发,门窗玻璃家具被砸了个稀巴烂,还扬言要点火烧房子。父母劝不住,村干部也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大家想到了驻村干部王乐斌。

  接到李俊明父母的电话,王乐斌犯了难。妻子还在术后调养中,高三的儿子就要高考了,好不容易周末回家能帮衬家人一把,多陪儿子一会儿,可人没坐稳又要回村里,这怎么和媳妇、儿子开口。看到丈夫为难,妻子说:“你有事就走吧,家里有我呢。”

  在李俊明家,王乐斌整整劝了3个多小时,夜色已沉,李俊明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他说自己30多岁了,还得父母供养,心里不是滋味。看到李俊明有渴望自力更生的意愿,王乐斌当即引导他到县城去打工。李俊明跟随父亲和朋友打零工,当年收入就过万元。

  贫困户康治强因为生活的艰难,脾气变得古怪起来,成了村里有名的难打交道的人。“刚开始接触时,说啥都不行,确实挺难的。”康治强患肺病在包头医治,王乐斌与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到医院看望老人,子女打工忙没时间帮老人办理报销手续,王乐斌主动帮助他办理了住院费用报销;没人手,不懂政策,妻子苏黑眼的社保卡一直没领取,王乐斌帮她领了回来。

  大字不识几个的贫困户刘锁柱夫妇,因为手续不全,历次住院看病都未达到报销比例,王乐斌知道后,多方协调,最终补齐手续帮老人办理了报销手续。

  要想持久脱贫奔小康,还需产业带动。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贫困户们纷纷在自家院落里养起了羊、猪、鸡。看着羊满圈、鸡满棚,两头猪还在院落外的圈里直哼哼,贫困户郭三小笑了。他刚卖了十几只小羊羔,收入上万元,“这样的好日子谁不想过。”

  采访中,村支书刘彪执意要让记者去村委会坐一坐,到村集体经济——饲料加工厂去看一看。看着宽敞的办公用房,一应俱全的办公用品,刘彪说,驻村干部来了,带来了资金,带来了项目,还把发展的理念带到了小山村。

  从2014年开始,市工商联累计投入35万元,修缮扩建了村委会办公用房,新建了党员活动阵地,备齐了办公用品,办起了村集体经济。“以前村民复印个身份证也得捎到县城去,现在好了,村民有啥事,来村委会就办结了。”“新建的饲料厂不仅能消化村民的原材料,还能给村民提供平价饲料,一举两得,农民两头受益。”干了40多年的村支书刘彪说,自从驻村干部来了,村民与大山外的联络多了起来,脑子也活络了不少,心里就想着怎么发家致富奔小康呢。

  “只要扑下身子,融入农村,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一定能把工作干好,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王乐斌说,带着这样的信念,就一定能把农村工作干好。(记者张建芳)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