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5岁的中国工商银行通辽支行办公室三级经理高玉宝,在单位的支持下,毅然来到贫困村驻村扶贫,出任奈曼旗八仙筒镇门迪浩来嘎查第一书记。两年来,他扶持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生活,使曾经的“后进村”逐步走上了振兴之路。
潜移默化的“大”扶贫之路
曾经的门迪浩来嘎查环境脏乱差,村民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不乏好惹事之人。
2018年5月初来嘎查时,恰逢“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几名“二流子”意图干扰会场,高玉宝用强硬的态度保证了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诸如此类的事都被他一一化解了,也让他对该嘎查有了更深的了解。
谈起扶贫思路,高玉宝说:“经历过一些事后,我琢磨要走‘大’扶贫之路,掌握大方向,从扶智入手。要不今天买只鸡,明天买头牛,效果不明显!”在他看来,“户情”如树木,“村情”如森林,既要了解微观,更要把握宏观,面对当地如此情况,只有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才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高玉宝决定先从张建国这块“硬骨头”开始“啃”起。通过多方了解,高玉宝发现张建国并没啥歪心眼,就是贪酒,顿顿都要喝,喝完酒就挑事儿。于是,高玉宝每天一到饭点就到张建国家中,连哄带“威胁”,不让他喝酒,并联合张建国的家人共同监督。时间一长,张建国的酒瘾淡了,不再贪酒了。高玉宝瞧准机会,多次做其思想工作,使其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做派,主动为村里的大事小情奔波忙碌,逐渐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
张建国说:“高书记是真为我们村着想,干实事,你看我当初那样子,现在想想都感觉丢人。自从当上了村干部,按高书记的教导主动奉献,村里人对我的态度是越来越好了。”
自从确定了扶贫思路,高玉宝每天走街串巷,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村民,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大有所为的“大”扶贫之路
盛夏,记者一行随高玉宝走在门迪浩来嘎查的村路上,这里的街路整齐干净,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的脏乱差画面。
“这个村以前是出了名的难治理,可自从高书记来了以后,我们发现村里的工作越来越好做了,村民好像都换了个人儿。”门迪浩来嘎查书记包福全笑容满面地说。
看到高玉宝时,很多村民都出来打招呼,村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老高经常来串门,我养牛就是老高帮忙指点的,如今挣了不少钱。”
“我家养的羊卖出去两只了,价钱还不错,有空来家吃顿饭。”
……
高玉宝热情地和村民打招呼,聊着家长里短,他对各家的情况了如指掌。
“门迪浩来嘎查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这两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村民思想上发生的转变,村容村貌也越来越好。”在高玉宝看来,思想转变了,就要实施产业扶贫,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必须先完善。为了方便村民出行,高玉宝在中国工商银行通辽支行的支持下,为村民修建了一条平整的砂石路。
“我有坚强的后盾,只要用好扶贫政策,把握好大方向,扎实肯干,贫困户不会不脱贫的。”高玉宝满怀信心地规划着门迪浩来嘎查的发展之路。
刚来村里的时候,高玉宝发现全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农作物主要是玉米,种植规模小、产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贫困户收入少的原因是没有产业,发展产业不能只发展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更要发展村级集体大产业。”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及产业特点,高玉宝建议由村干部带头组建合作社,示范引领村民致富。如今,门迪浩来嘎查养牛合作社发展起来了,种植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村干部的示范种植下,葵花、红干椒、锦绣海棠、高粱逐步向全村推广。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高玉宝表示,有动力也有压力,他要再接再厉,以实际行动兑现对村民的承诺,向党组织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记者 徐健 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