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的“秀才村”
内蒙古新闻网  20-07-28 10:34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从恢复高考至今,有388户牧民的沙布嘎先后产生294名大学生,其中博士10名、硕士17名,大家都说这里是大学生的摇篮。”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沙布嘎嘎查党支部书记包玉龙自豪地说。

  一个位于草原深处的偏僻牧业嘎查,为啥能培养出这么多大学生?包玉龙向记者介绍,建国初期,这里的牧民除了放牧什么都不会,米面蔬菜必须到旗里买。有个牧民去买鸡,可是不会用汉语表达,就指着鸡蛋说“买它的妈妈”,成了当地的笑话。“这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包玉龙感慨地说。

  当家做主的牧民们,开始提高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上世纪60年代初,沙布嘎嘎查培养出第一名大学生。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嘎查崇尚教育的传统再次被发扬光大。“前些年,嘎查举办过大学生那达慕,以蒙古族最高礼仪,给尊师重教的家长和爱岗敬业的老师献上哈达,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学习用品。连续多年,沙布嘎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保持100%。”包玉龙说。

  1990年,沙布嘎嘎查建立了集体教育帮扶机制。根据牧民家庭经济状况,对每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奖励300元到500元不等。从2007年起,奖励金额增加到本科1000元、专科800元。这个奖励机制不但减轻了牧民家庭负担,也提升了学生好学向上的信心。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的乌云毕力格,是沙布嘎走出的学子之一。他的哥哥乌恩巴图对当年资助弟弟上学的情景记忆犹新:“父母身体不好,14岁的我就在生产队挣工分供弟弟上学。一次给弟弟送学费,为节省鞋子,我光着脚走了100多里路。每次说起这事,弟弟都会心疼得掉眼泪。”

  现在西北民族大学攻读博士的其力格日,谈到幼年读书的情景时眼泛泪光:“有一次和额吉到苏木办事,我看中一本书,额吉买不起,就用玉米棒子做抵押租下了那本书。等我读完后,额吉用书赎回了玉米棒子。”

  “蒙古族有句谚语,用金银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装饰自己。”79岁的楞格吉玛说,“我们家族18口人,出了11名大学生,我的6个子女中有5个是大学生。”她的孙子乌芦马赛音从南昌大学毕业后回到嘎查,成立牧业公司指导牧民培育良种牛,用知识改变更多牧民的命运。(记者王丽超通讯员薛来)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