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京津风沙源 今日首都“后花园” ——锡林郭勒盟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20-07-31 09:48  【打印本页】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自然条件恶劣。世纪之交,为了保护好生态,时任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提出了“蹄腿理论”,并率先把自己家的羊群卖掉,改成养殖良种肉牛。

  经过多年的探索,如今,廷·巴特尔把家里的牛稳定在50多头,每年纯收入达到40万元,昔日“自家牛羊都养不活”的5900亩草场变成了“世外桃源”,狍子、狐狸、獾子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

  在廷·巴特尔的影响下,嘎查牧民纷纷效仿,走上了“减羊增牛”之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嘎查牧民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7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万元,牧民们都说廷·巴特尔是他们的致富领路人。

  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变化是锡林郭勒盟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的锡林郭勒草原占全区可利用草场的26.5%,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和距首都最近的大草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决定了锡林郭勒草原在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上世纪末草原生态急剧退化恶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直接威胁到首都乃至华北地区。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上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实施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探索草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环境持续恢复改善。

  制度建设“护航”绿色发展

  2018年以来,每到春季,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巴音哈日阿图嘎查牧民斯琴图便给家里的1万多亩草场“放假”,把近700头只牲畜圈起来饲养。“我觉得春季休牧这个政策对保护草场大有益处,因为此时的牧草刚刚发芽,经不起牛羊们‘折腾’,一个月的休牧能让草场得到休养生息,还可以防止牲畜春季‘跑青’,有效降低掉膘率。”斯琴图说。

  春季牧草返青期禁牧、农区禁牧、沙区禁羊等措施的相继实施,是锡林郭勒盟以制度之力筑牢生态文明之基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把制度体系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立足本地实际,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谋划设计,先后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利用建设促进全盟草原生态持续好转的实施意见》《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90多个制度性文件,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生态管理逐步迈入了规范化轨道。

  探索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旗县市(区)党委书记抓生态建设述职制度》及约谈问责制度,编制完成草原、森林等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全区率先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任期考核制度,全面落实领导责任,推动林草生态保护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以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为重点,将盟域面积的62.35%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盟委、行署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决定》,细化实化具体落实措施。

  制度建设重在执行和落实。锡林郭勒盟强化打草场保护管理,全面推行轮刈、留茬、留籽带等各项保护措施,有效遏制了商业化掠夺性经营;建立草牧场流转服务平台,规范草牧场流转;推进“全盟大数据森林草原生态监测监控平台”项目建设,着力提高监管效能;加强执法监管,通过处罚、约谈、追责、移送司法机关以及典型案例通报、曝光等手段,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和“组合拳式”综合执法,破坏草原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北疆筑起“绿色长城”

  登上宝格达山顶向远处眺望,漫山遍野的樟子松昂首挺立,别有一番景致。

  “从2012年启动实施宝格达山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以来,5年间完成人工造林30.89万亩,我们再造了一个宝格达山。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管护力度,努力实现水清、草绿、天蓝、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宝格达山林场负责人满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乌拉盖河源头宝格达山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是锡林郭勒盟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扎实推进生态保护重点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遵循植被生长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治理重度退化草原区,提前干预中度和轻度退化草原区,以科学的态度修复治理退化沙化草原,草原生态治理成效明显,草原生态功能全面恢复提升。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补奖、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造林补贴等项目支撑,以“六个百万亩”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退化草原、两大沙地、四个水系等重点区域修复治理,累计完成草原建设面积2200万亩、林业建设面积2010万亩。

  盛夏时节,走进浑善达克沙地,眼前的绿意葱茏让人流连忘返,这片昔日黄沙漫天、威胁京津地区的“大沙盆”,如今变成了生态绿洲。

  20年来,锡林郭勒盟累计治理浑善达克沙地1382万亩,基本形成沙地南缘长420公里、宽1至10公里、横跨5个旗县的生态防护体系,基本“驯服”了这匹狂躁的“野马”。全盟流动、半流动沙地面积缩减到710万亩,较2000年减少1058万亩。特别是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面积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达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比例,森林覆被率从上世纪末10%左右提高到19.8%,最南缘的多伦县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20年前的30%提高到80%。

  2019年,锡林郭勒盟投入资金1.27亿元,启动实施了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国家试点及自治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80万亩。坚持绿则存、不绿则退,全面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8.2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46.6平方公里。

  绿色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2003年,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恩克宝力格嘎查牧民阿佈日米德将家中的300只羊全部出售,养起了良种肉牛。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家西门塔尔牛均达到三代以上标准,头数保持在40头左右,每年接犊35头、出栏35头,除去各项开支,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

  锡林郭勒盟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牧民增收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针对牲畜头数常年居高不下,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简单粗放,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的问题,锡林郭勒盟加快调整畜牧业结构,大力推进“减羊增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阿佈日米德就是通过“减羊增牛”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的典型代表。

  为确保“减羊增牛”取得实效,让负载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锡林郭勒盟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全盟2.7亿亩草场纳入政策范围,划定草畜平衡区2.2亿亩、禁牧区0.5亿亩,草畜平衡奖励和禁牧补助均比第一轮提高,实行政策落实与补奖资金发放挂钩机制,实现禁牧区“零放牧”、平衡区不超载。

  在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同时,锡林郭勒盟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畜产品加工水平提档、育肥业发展、优势品牌打造、新业态销售网络建设、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等工作,推动传统粗放式畜牧业向绿色高质量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减畜不减收、增绿不增负。2019年,全盟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1元,比2016年增加了4203元。

  生态环境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近年来,盟委、行署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主攻现代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三大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

  今年,锡林郭勒盟郑重承诺,不再在草原开口子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不再在草原核心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项目,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努力从根本上减轻日益趋紧的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促进永续协调发展。

  目前,全盟草原植被盖度较20年前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平均盖度为46.78%,草群结构也趋于优化、草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平均亩产干草量60公斤,较20年前提高了50%左右,草原沙化退化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的锡林郭勒,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全媒体记者 巴雅尔图)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