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采摘园吸引众多游客
农牧民喜庆丰收
“五彩”土豆成“网红”
金莲花变身“致富花”
紫花苜蓿长势喜人
“飞地经济”肉牛养殖基地
欧盟标准生猪养殖项目
夏末秋初,草木葱茏,万物并秀。走进石拐区广大农村牧区,村庄院落镶嵌在绿水青山之中,道路宽敞平整,山坡平地上的农田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光,得益于石拐区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硬指标”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近年来,石拐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为核心,以转型为动力,不忘为民初心、全面压实责任、精心谋划产业,围绕“一村一品”下功夫,努力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带领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党建引领增收“各显神通”
石拐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从干部下沉、组织保障、政策创新、资金扶持、部门联动等多方面着手,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层层压实责任,初步形成了吉忽伦图苏木种养殖结合型、五当召镇混合型、白狐沟街道服务企业型、大德恒街道综合服务型集体经济格局。
建立了县级干部“一对一”帮扶包联嘎查村集体经济机制,以“保姆式”服务跟踪培育集体经济项目。来自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第一书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部门职能等方面优势,制定发展规划,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思路、新点子、新希望。定期召开座谈会、调度会,对各嘎查村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估、逐项认领,限期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着力建设党性强、能力强的农村“领头雁”队伍,引导和鼓励有志投入家乡建设的能人回村任村干部,发挥他们在技术、阅历、经验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带领发展村集体经济。
2015年,在外地打拼多年的温宽回到家乡新曙光村担任村委会主任,2018年又肩负起村党支部书记的使命,在他的带领下,新曙光村生猪养殖家庭农场项目建成投产,光伏后期维护项目签约启动,绿色蔬菜深加工项目开始建设……新曙光村真正开始绽放出新的曙光。
白菜沟嘎查地处偏远,条件差、基础薄弱、不能施工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如同被束住了手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薛少平和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另辟蹊径想出了养殖黄芪鸡的点子,在此基础上谋划发展“飞地”经济,在村民搬迁的化工厂发展肉牛养殖集体产业。如今,白菜沟里的2000只鸡,化工厂的58头牛,成了白菜沟嘎查农牧民增收的长久保障。
2019年,石拐区组织镇村两级干部赴浙江鲁家村、陕西袁家村等地观摩学习先进经验,2020年购买分发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36招》等指导书籍,开展针对性、精准化培训,为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
在资金扶持方面强力推进,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推动嘎查村谋划发展集体经济。特别是包联县级干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企业,帮助嘎查村及时解决发展资金短缺、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形成了党政齐抓、举全区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统筹推进精神文明、村规民约、民主协商议事、民主法制等建设,深化文明建设,推进文明户家训、治家格言公示等细节工作,将正面引导激励、民主议事和法制兜底有机结合,推进嘎查村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和和谐发展,有效解决和正面化解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浓厚社会氛围。
●因地制宜做好土地文章
七月末,一场场细雨从天而降,为酷暑的夏日带来了一丝丝凉意,更为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嘎查种植的马铃薯带来了勃勃生机,葱葱绿绿的叶子仿佛穿上了一层新衣,整片土地变得更加翠绿起来。
过去的三岔口嘎查,是石拐区2个市级贫困村之一。
“老是等上面的政策,不是出路,也甩不掉落后的帽子。村里没有其他可利用的资源,那就在现有的耕地上做文章。”这逐渐成为嘎查两委班子的共识。
路子对了,信心足了,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实行土地托管,将农民分散、小块的土地集中起来种植“五彩土豆”,进行科学高效的耕作、播种、施肥、收获,让农牧民们从辛苦的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靠着“保底+分红”分配模式,都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西瓜、胡萝卜、南瓜、大葱等经济作物,打造采摘园;发展订单式农业,为出产的农作物提前找好“婆家”;建立电商平台、搞节庆活动、购买大型农机具、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如今的三岔口嘎查,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脱贫示范村,成为了许多地区“取经”学习的目的地。
从土地释放的红利中尝到“甜头”的不止三岔口嘎查。
爬榆树嘎查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中药材的生长条件得天独厚,2018年开始种植中药黄芪,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种植品类和规模,建成黄芪加工厂,对种植出的药材进行精深加工,打造吉忽伦图苏木“特色中草药小镇”。
缸房地村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将村内闲置温室大棚进行维修改造,与企业合作,由企业负责提供菌种及全程技术管理种植,初期种植12个温室大棚,种植面积8亩,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以上。羊肚菌收获后还能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反季蔬菜种植,最大程度地带动了困难群众就业增收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大庙村发展苜蓿种植产业,苜蓿素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适应性强,大庙村今年共种植600亩苜蓿,每亩可带来近千元收益,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农旅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发展村集体经济,如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使农牧民长期得到实惠,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石拐区依托“全区域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全景观打造、全社会参与”举措,立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凭借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态,全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开启文化旅游融合新时代。乘着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石拐区广大农村牧区通过挖掘自然的乡野风景、清新宜人的空气、生态的绿色空间等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游、回归自然游、科普教育游等旅游业态,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使农牧民通过务工和分红等形式实现增收致富,共奔小康之路。
青幽幽的山、碧莹莹的水,窑洞、蒙古包、田园镶嵌其中,伴随着蓝天白云,清新的气息、甘甜的蔬菜,这塞上田园风光似曾相识,却又超越了人们以往的认知,让人感受乡村宁静生活的悠闲之美……缸房地村凝聚各路乡贤力量,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集观赏性、参与性、娱教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的富有田园风情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将缸房地的清水白菜、小米推出村门,吸引全市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这里的特色农产品金莲花素有“塞外龙井”之称,民间还流传着“宁品三朵花,不饮二两茶”的说法,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每年冬季,北方旅游进入淡季,但缸房地村却能用杀猪烩菜年货节刷爆石拐人的朋友圈,杀猪烩菜年货节期间,来缸房地村感受杀年猪的风俗、品尝杀猪烩菜的美味、选购地道农产品成为一种“新时尚”,掀起了“乡村一日游”热潮。
厂汉沟村坚持以“党建+扶贫+旅游”模式,挖掘老区红色资源,借助旅游公路区位优势,投资50余万元,将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村委会打造成占地6000平米的红色旅游驿站,将红色旅游与研学融为一体,可以接待政企部门的党员前来接受三同教育实践活动,游客也可带着孩子住进窑洞,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
开洲窑子村依托邻近花舞人间、包头古城的区位优势,购置火车客用车厢在旅游景区打造“列车”餐厅。
青山村依靠当地秀美的自然景观,打造绘画写生基地,吸引众多画家、游客、学生前来采风,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如今的石拐区,传统乡村道路变成旅游景观道,乡村田园变成景区,民居农舍变成民宿客栈,传统村落变成文化旅游乡村……走出一条以产业美带动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
风雨兼程,砥砺奋进。2019年,石拐区17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80万元,每个嘎查村平均收入4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的达到82.35%。2020年,石拐区要求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少于20万元、力争30万元、经营性收入不少于5万元,全区17个嘎查村储备实施集体经济项目27个。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石拐区将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广袤的田野播撒希望的种子,带领农牧民群众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昂首阔步走向全面小康的阳光大道。(□文/李慧图/石拐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