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扶贫牛”种好“扶贫田”喂好“扶贫驴”栽好“扶贫树”
和林县下活“产业棋”奏响“富民曲”
天刚亮,和林县新店子镇黑石兔村的脱贫户梁长在就来到田盛丰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牛舍前,专注地“研究”起新购进的58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过段时间,他想来这里当饲养员。
“我腿脚不太方便,填料、倒水还能干,养牛我有经验,活不算重,这一年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梁长在一脸笑意。
不仅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还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和林县抓住市人大常委会包扶帮扶的机遇,用市人大常委会协调爱心企业呼和浩特祥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天皓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购买的这58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谋划起产业“富民路”。
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政府提供基础母牛,合作社托管代养,产生的收益优先扶持有养殖意愿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纯种肉牛养殖,之后根据需要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可用于其他困难群体的扶持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
“过几天我们就准备吸纳像梁长在这样的脱贫户打工,他们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方便”。合作社负责人梁来世告诉记者,合作社有秸秆打捆机,每年要储备500吨的玉米秸秆和300吨的青贮玉米秸秆,以满足养殖草料的需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周边村的秸秆利用率。
不仅要养好“扶贫牛”,还要种好“扶贫田”、喂好“扶贫驴”、栽好“扶贫树”。在和林县,一场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战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一些适合各地发展且行之有效的脱贫模式和思路正在形成。
和林县城关镇保汉沟村建成规模20000只的蛋鸡场供正大集团租赁使用,每年17万元租金全部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和村集体公益事业;盛乐镇台基营村流转了全村3000亩土地种植苜蓿,有承包地的村民每人每年获得650元收益;巧什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24户,221户有自己的庭院经济,昔日不起眼的农家院落,如今成了农民致富的“增收盆”;舍必崖村东南处开辟好的108亩盐碱地,正在规划规模500头牛的养牛小区的建设,建成后将带动周边贫困户养牛实现稳定脱贫;大红城乡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组织作用,打好政策、资金、智力支持的“组合拳”,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羊群沟乡通过发展生产扶贫资金直接补贴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黑老夭乡启动了570亩包括蒙古冰草、红百合、砾苔草的“订单式”育种精准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打破了一些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汉心态,我们要因地因人制宜,下活产业这盘棋,发动种养大户、产业能人、新型主体,通过示范培训掌握技术,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林县农牧局局长云月清告诉记者。
为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增收这一目标,和林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主攻方向,这个曾经“一方水土不能养富一方人”的国贫县,正不断盘活“农林牧、山水田”资源,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化项目,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努力,和林县初步形成了政策驱动、龙头带动、入股分红、乡村旅游、能人引领、培训就业6种产业扶贫模式,覆盖贫困人口5417人次。
发挥驻县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制定了《和林格尔县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利益联结方案》,正大、草原御驴、塞外桃园等公司与该县933户、1599人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菜单式扶贫产业项目,对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落实生猪代养政策,覆盖664户、1006人;对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发展肉羊、奶山羊养殖项目,共覆盖贫困户226户。
发展特色经济,结合今年实施的12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马铃薯种植、蛋鸡养殖、大葱种植、蚯蚓养殖、光伏、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产业扶贫基地。
发展订单农业,组织207户贫困户与奶牛牧场签订了粮饲两用玉米种植协议2547亩,贫困户预计增收1800元左右。
强化技术指导,选派种养殖专业产业指导员169名进村入户开展跟踪培训服务,将2949名贫困人口牢牢吸附在产业链条中。
一项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和林县迅速崛起和壮大,点亮了贫困户的新希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海珍张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