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区:项目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新闻网  20-08-17 12:19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文商旅融合打造南海特色旅游项目

  正在建设中的景晟学府

  华源天鹿项目

  年产300万套汽车铝合金转向节、转向支架项目

  精铝二期

  包头铝业三期年产2万吨高纯铝项目

  8月12日,雨过天晴。走进东河区铝业园区项目建设工地,目光所及之处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紧张忙碌,项目建设呈现出一派火热场面。

  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东河区认真落实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聚力扩大有效需求,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聚力优化营商环境,聚力做优园区经济,聚力创新驱动引领,聚力城乡协调发展,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全区经济社会正发生着高质量发展的精彩蝶变。

  项目带动

  聚焦产业强支撑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东河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重点项目建设第一线,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抓项目促发展上,大力推进项目落地,确保项目早完工、投资早完成、效益早发挥。

  加快进度“建”项目。建立县级领导包联责任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对已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组成工作组紧盯不放,一对一、点对点洽谈对接,争取早签约。对在建项目,加大统筹、强化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用工、运输、原材料等方面的困难,全力加快进度,确保尽早建成投产。对重点项目,尤其是今年明确的重点项目,抢天夺时、争分夺秒,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推进铝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四通新材5万吨铝基稀土中间合金、河南圣昊21万吨铝电磁线、3万吨铝焊丝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新汇泽铝业20万吨稀土铝合金及5万吨高端工业型材、中氢能源介孔纳米氧化铝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盛泰、汇众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大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工建设华云三期42万吨合金铝项目,全力支持包铝自备电厂3号机组核准批复,巩固铝电联营资源优势。促成桂东70条化成箔生产线项目落地,力争园区化成箔产能突破6000万平方米,实现包铝新扩建1万吨高纯铝产能项目竣工投产,加速形成年产6万吨高纯铝产能,打造国内最大的高纯铝和化成箔生产加工基地。

  在项目引进方面,东河区实施招商引资“区长工程”,瞄准铝精深加工、循环经济、现代物流、文商旅融合、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布局、具有乘数效应的好项目。力争年内新签约招商项目25个以上,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50亿元,引进国内(区外)资金20亿元。

  一批批工业项目的引进、投产、提档升级,正在以强劲势头推动着铝产业链从大起来,到优起来、强起来的转变,也为东河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与活力。

  产城融合完善基础增活力

  产城互动激活力。东河区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着力完善承载功能。立足围绕构筑“五区目标”,加快推动“五大组团”建设的发展定位,高标准规划,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60.3亿元用于老工业搬迁、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设,实施北梁七路、八路等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工业路、西河东路等6条道路、13处绿化节点景观进行提质改造,加大老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和积水点治理力度。一系列城市建设大动作,让城区重新焕发新貌,更让老百姓迈向美好生活。

  商业及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包一中新校区8月顺利实现搬迁,景开中学、公园路小学分校等公共服务项目进入“冲刺阶段”,富力院士庭、新城吾悦广场等商业地产项目销售阶段如火如荼。截至目前,东北外大街、北梁五街等13条道路已建成通车,南门外大街、东门大街、西脑包大街等5条道路完成拓宽改造,“天网入地”工程同步完工,不断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构建起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不仅为项目建成落地提供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让城市建设迈向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个个惠民项目的建成落地,一组组振奋人心的发展数据,充分展现东河区委、区政府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信心与决心,正在向着建设富裕、平安、和谐、美丽、幸福新东河大步迈进。

  优化环境健全要素强保障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繁盛发展的沃土,重点项目的引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的活跃,须臾离不开这片沃土。东河区坚持以项目建设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提质,厚植营商沃土,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全面完善项目签约、开工、竣工、投产服务机制,做好“店小二”、企业“服务员”。建立企业反映和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回应和解决企业的困难。同时,千方百计破解土地、规划、人才、资源等要素瓶颈,切实增强发展保障能力,为东河区高质量跨越发展,汇聚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破解融资难题,最大限度帮助项目企业降低成本负担,按下复工复产“快捷键”。进一步健全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发挥好“助保金贷”金融支持作用,积极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具有高度适配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先后为企业累计落实贷款5.38亿元,减免电费滞纳金14万元,返还失业保险15.88万元,缓缴各类税费2850万元,精准发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鼓励创新创业,增添市场发展活力,让经济社会发展跑出“加速度”。东河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加大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改革力度,推动项目审批再提速。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启用新政务服务大厅,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现服务事项“一网、一门、一窗、一次”办理。在全市率先完成国家级基本目录事项审核发布,供热、供水等20余项市政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49项,重点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8小时,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显著。

  东河区发改委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只争朝夕,加班加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将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打造亮点文旅融合促发展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近年来,东河区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要求,坚持系统谋划,打造特色项目,注重品牌塑造,加快文商旅深度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绘好融合发展蓝图。编制《东河区全域文旅策划和规划项目》,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人文历史、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内容,打造一轴引爆(东河水景景观轴)、两翼联动(沿河两翼特色美食街区)、三片提升(北部人文北梁片区、东部美丽乡村游体验片区、南部生态科技康养片区)的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依托重点项目,做强本土文旅产业。包头福巷总投资11.3亿元,占地83.95亩,项目开街稳定运营后,每年可带动商业及旅游消费约7亿元,可新增就业岗位3600个。“復盛公”传统文化餐饮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是打造集地方传统美食、音乐酒吧、怀旧影院、晋商会馆为一体的文化餐饮产业综合体项目,目前已完成扩建2000平米小吃街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年内完成改扩建,并投入运营。这些文旅项目将东河区文化旅游资源串成如珍珠一样的美丽风景,让更多的人愿意来东河旅游,并爱上东河这座城。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东河区将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发展的“牛鼻子”,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斗志和干劲,勠力同心、锐意进取,狠抓项目落地落实、快投快建、达产达效,奋力书写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杨程宇 吕必得)

  (本版图片由东河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