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啦!’我想这是每一位扶贫干部和当地百姓最期待的事情。丰收的景象最是令人陶醉!从乡亲们盼望丰收的火热目光里,你会看到他们决心告别贫困的坚定;从乡亲们丰收后的爽朗笑声中,你会感受到他们对党的富民政策的由衷赞美。”说起扶贫经历,市委统战部派驻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嘎查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小敏脸上挂满笑容,眼里闪着光芒:“对于我来说,我更是热切地盼望着嘎查的老乡们早日脱贫,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
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王小敏和三岔口的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5年,眼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王小敏也由曾经那个生涩的“小王”变成了乡亲们再熟识不过的“老王”。
这几天,“老王”忙着和企业洽谈生猪养殖项目的落地事宜,还时不时地抽时间了解旅游驿站的运营情况怎么样。地里庄稼长势喜人,驿站每天客流不断,价值300万元的各种农机具整整齐齐地停放在展厅里,厚实的“家底”令人羡慕。
“日子过好了,村民的精气神也上来了。”
回想起5年前刚来三岔口时,看到产业单一、村民消沉,王小敏的心情沉重至极。“在这个市级贫困村,低保户45户,五保户2户,党员44名,65岁以上老人占全村人口70%,是典型的老龄村。”全村旱地多,水地少,农业科技含量非常低。如何才能带领三岔口嘎查的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王小敏陷入了沉思。
摸底调查工作开始了,每天,王小敏辗转3趟公交车,花费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从市区到达三岔口。“去了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拜访村民,去贫困户家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难处,努力找出三岔口贫困问题的症结……”经过2个月的走访,终于找到了让三岔口嘎查致贫的穷根。“年轻人大都进城就业,留在村里的只有弱劳力,大片土地闲置。穷根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对症下药。”夜幕降临,王小敏站在依山而建的村委会小楼前,听着山风呼呼吹过,即使身体疲惫,但依旧睡意全无。“农民增收得靠土地,脱贫需要在土地上寻找突破口。”
经过反复协商研究,发现只有走“支部+合作社+技术团队+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才能帮助村民摆脱贫困。
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把土地托管出去哪能放心?别说农民,当时连村干部都想不通。“老王”只好再一次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先让党员带头把土地托管到合作社,一番苦口婆心解释工作之后,乡亲们依旧半信半疑,最后只能跟村民签订了产量保底协议。“村民还是不放心,万一丰收了,土豆卖不出去咋办?面对村民的种种疑问,我们决定给村民吃一个‘定心丸’,进行土地全托管,农产品销售也由我们来负责,彻底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于是,三岔口嘎查成立了包头市第一家“集体合作社”。
2017年马铃薯喜获丰收,“吉忽伦图土特产”“五彩土豆”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
然而,收获时期突如其来的大幅降温令人措手不及。低温霜冻条件下,没有及时收获的土豆遭受到很大的损失。“情急之下,我编辑发送了一条附有详细事由、地址、我的名字和电话的‘志愿爱心通知’,希望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我们抓紧起收土豆。”这条微信一发,数不清的志愿者从各地涌向三岔口嘎查,1500亩红土豆基本销售一空。
有了这次突发情况,“老王”觉得,土豆种得好卖得出去才是王道,于是,他为“五彩土豆”申请注册了“吉忽伦图”商标,进行了马铃薯绿色食品认证,并开始发展订单式农业,与电商平台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共同销售。销售的火爆,丰收的喜悦,村民们的脸上渐渐展开了笑颜。
今年,已是“老王”来三岔口嘎查扶贫的第六个年头了,他先后协调帮扶资金700多万元,实施了危旧房改造、滴灌、土地托管、结对帮扶等系列脱贫工程,从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示范村。现在村民托管后的马铃薯亩产达到6000斤以上,较传统耕作产量提高了一倍,人均年收入近20000元,2019年村民每亩分红559元,参与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人均工资达到8000元,三岔口嘎查集体经济收入29.3万元。
如今,三岔口嘎查有了自己的村史馆、农机具展厅研学示范点、三岔口旅游驿站。从开始驻村到现在,为了节省时间,王小敏经常蒸两个土豆,就着泡面吃。“土豆,是我吃的最多的一种食物,但这土豆有一种别样的幸福滋味。”王小敏说,农民们的生活渐渐富裕了,他也感觉到了幸福的味道。
(记者张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