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为脱贫“加把劲”
内蒙古新闻网  20-08-21 15:15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苗好七分收。咱们到这个时候就得注意多观察,草莓育苗到了最关键的时期……”日前,在包头青山区青福镇羊山窑子村的活动室里,包头市果树果品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内蒙古自治区草莓工程中心主任汪海霞正在为村民们开展科普讲座和草莓技术培训。这只是市科协发挥科技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科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大局和中国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聚焦贫困地区科技需求和短板,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增智为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科协模式”。通过整合科技扶贫力量、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科学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科学素质等措施,开出了“科普”助力精准扶贫的药方,取得了明显成效。

  精准扶贫强化科普先行

  包头市科协把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作为科协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真抓实干,凝心聚力开展科技精准扶贫。

  达茂旗西河乡德令沟村是市科协的帮扶村,11个自然村中常住户仅有421户,人口7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2017年春天,包头市科协组宣部长吕国辉加入到全市脱贫攻坚的队伍中,担任达茂旗西河乡德令沟村第一书记。

  德令沟所属自然村比较分散,为便于工作,更为了接近群众,吕国辉专门购买了一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进百家院,推百家门,坐百家炕,宣讲政策。为了让群众了解扶贫、认识扶贫、参与扶贫,吕国辉别出心裁拉来2000多元赞助,举办了《德令沟村扶贫政策相关知识有奖答题》活动,118名村民参与其中,提高了全体村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对扶贫工作的配合度。

  筹资6300元,为德令沟村建成了达茂旗首家以党建、扶贫和传播科学知识为主的《德令沟新貌》村级公众微信平台,传递党和国家的扶贫富民政策,普及种养殖知识。吕国辉亲自选编报道,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大白话”讲“大政策”,把党的扶贫政策、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等“好声音”传递到群众中。

  如今在德令沟村,在养殖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们依靠科技发展养殖种植业的忙碌身影。此外,市科协还大力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帮脱贫,推动建成的6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于2019年4月并网发电,结束了德令沟村没有集体经济的历史。截至3月份,已累计发电69595.5kWh,增加集体收入41757.3元;筹建了粮油加工厂,目前榨油坊车间已建成,预计9月份投产。联系包头市永盛成科协,达成销售德令沟村农产品意向,解决了销售难题。

  深入一线开展科技培训

  “听说专家要来给讲课,我们一大早来到活动室,来不了的邻居还让我用手机录下来。这次能跟专家面对面交流,解决了以往种植遇到的问题,专家还给我留了电话,遇到技术上的问题随时可以咨询老师帮助解决。真是太方便了!”固阳县银号镇大营子村的建档立卡户王英的老伴在参加培训后激动地说。王英因为脑梗被识别为贫困户,王英老伴告诉记者,“村里每年都给我家‘抓小鸡’,鸡养大了还回购鸡肉、鸡蛋,家里还盖了房、盖了猪圈,正愁养猪没有好技术,咱们市科协就组织专家下来给讲课了。”据了解,去年王英老两口人均收入七八千元,摘掉了贫困帽子,经过培训后的老两口信心满满,打算明年再多养两头猪。

  “给农民朋友讲课得用他们能理解的、最通俗的话讲。为了吸引他们听课,我经常会琢磨怎么讲他们更爱听,会穿插几个笑话,这也能拉近我们的距离,让他们在互动的时候不拘谨、大胆提问,提高培训的实际效率。”在大营子村开展技术指导的农商新创有限责任公司电子商务负责人韩一兵说。

  截至目前,市科协累计组织29名科普专家和120名科普信息员深入16个乡镇和33个嘎查村,向83户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为70余名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向4所学校提供科普培训服务,发放科普图书和科普宣传资料2864册,产业技术科普讲座光盘83张;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爱国卫生、农牧业生产等科普知识宣传,实现贫困嘎查村科普宣传全覆盖,并为达茂旗争取到价值70万元的科普大篷车1辆;开展“体验科学—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邀请中科院科普团、自治区专家深入达茂旗开展科普报告12场;与德令沟村共建“草原书屋”、“扶贫政策相关知识有奖答题”平台,举办“志智双扶”系列活动,开展庆祝“农民丰收节”、“感党恩、话幸福”等活动,教育引导村民摆脱陈旧观念,走勤劳致富、科技脱贫之路。(记者李楷谨)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