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蒙古马精神 育新机 开新局 谱新篇】三代矿工的生活变迁
内蒙古新闻网  20-08-29 07:4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初秋的乌海空气清新,景色宜人,退休矿工凌蒙林与老伴在乌海湖边欣赏美景。他家三代都是乌海的煤矿工人,但三代人各有各的工作和生活故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近70年时代的发展变迁。

  1958年,凌蒙林的父亲凌文轩从河南辗转来到乌海的旧洞沟矿参加了工作。当时,全家7口人挤在一间窑洞里,晚上都睡在一个大通铺上,想翻一下身,舒展一下腰肢都很难。全家就靠着老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母亲常常数着米粒下锅,冻烂的白菜叶子掺上棒子面揉成面团蒸熟了,就是全家人的口粮。

  凌蒙林初中毕业后,无钱继续读书,这时父亲也退休了,他主动从父亲的手里接过大板锹、刨锤,走进了矿井,当了一名掘进工。凭着自己的勤快肯吃苦,他在矿工中赢得了“干将”的绰号。当时工作条件艰苦,下井得一步一步从副井口走到工作面,下一次井走过1200多米的台阶至少得半个多小时。

  又过了几年,凌蒙林一家从那间窑洞搬到了矿上分的一间半的平房,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直到1986年他成家的时候,与妻子仍和父母一家人挤在一起。

  日子越来越好,2009年,凌蒙林一家双喜临门,年底,他和父母都在市里分到了一套楼房,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同时,他工资也涨了很多,他一口气给妻子买了年轻时就梦寐以求的金手镯、金项链、金耳环“三金”和皮草、皮大衣。

  此后,家里的变化更大了。凌蒙林的儿子凌清宇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考进了原神华集团乌海能源公司,后来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从基层竞聘到了公司党委工作部共青团岗位。

  如今,凌清宇的爷爷和父辈们使用过的刨锤、大板锹等采煤工具早已不再使用,进了博物馆。他结婚时在市区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新楼房,上下班开的是小汽车。“我们现在的条件,与爷爷爸爸的煤矿生活比较起来,真是天差地别呀!”凌清宇感慨地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于海东 实习生 臧贻敏)


[责任编辑: 吴焕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