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潮岱村:“稻田蟹”开辟增收致富新途径
内蒙古新闻网  20-08-29 18:58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美丽的稻田

  提及螃蟹,很多人脑海中的场景是出海的渔民,亦或是夕阳下阳澄湖岸边的“蟹满仓”。而今,在我市仅能看到蟹子丰收的场景。近年来,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从本村实际出发,大胆探索,鼓励村民发展“稻田蟹”种养殖,探索开辟增收致富新途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回乡创业养螃蟹

  近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来到赛罕区潮岱村。秋季时节,在潮岱村稻田里总能见到庞建华忙碌的身影。“看长势,咱家‘稻田蟹’预计中秋节就能上市了。”庞建华蹲在地头与驻村第一书记刘佳乐交流着。

  稻田蟹,顾名思义就是种植水稻,稻田中养殖螃蟹,利用共生关系,让水稻和螃蟹互利共生。稻田蟹养殖负责人庞建华告诉记者:“水稻里的虫子是螃蟹的食物,螃蟹顺便就把水稻的虫害解决了。螃蟹的排泄物又能给水稻提供天然的肥料,就不用给水稻二次上肥了。螃蟹饿了就给它们撒一些玉米、高粱等,所以也是纯绿色安全无公害。”说起稻田蟹种养殖,其实并不是庞建华一个人的想法。前几年他和同村的两个好友都觉得传统的农业种植利润太低,无法养家糊口,所以决定外出打工。可是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发展新型农业种养殖模式,三人一合计,觉得这可能是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所以三人决定回村发展新型农业。

  庞建华回忆说:“2019年,我们去盘锦专门学习了半个多月稻田蟹养殖,借鉴人家的成熟做法,哪里不懂就经常和人家沟通。之后回到村里,说干就干。首先,我们和村委会商量,得到了大力支持,当年,村委会流转了20多亩土地进行第一年的稻田蟹试种养殖。2019年4月20日开始动工,5月20日左右开始水稻栽秧,6月5日就洒螃蟹苗。看似简单,细节之处的操作却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水稻,水是关键,对于北方种植水稻来说如何防渗是难点,我们也想到了这一点。种植的时候,利用挖掘机,向下深挖60公分,然后铺上防水塑料,再把土铺到塑料上,就可以防渗了。这个难题一解决,其它就都是小问题。当年,受到经验和地理环境的限制,我们的螃蟹出的有些小,但是也得到了很多周边村民和市民的喜爱,销路还不错。今年,我们的蟹子比去年大了一倍,到了中秋时节,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据悉,今年潮岱村共种植水稻150亩,投放“稻田蟹”苗4000斤,预计螃蟹产量1.5万斤。按照河蟹每斤40到60元的平均价格,预计每亩收入达5000元左右,再加上稻米的收益,蟹田的综合效益非常可观,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来越宽!对于水稻和螃蟹的销路,庞建华现在可是一点都不发愁。“这几年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家家户户生活条件都好了,都想尝一尝鲜,绿色安全无公害螃蟹和水稻应该好销售。”

  特色养殖前景好

  潮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佳乐告诉记者:“去年潮岱村通过多次考察,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动员在外务工想创业的年轻人回乡,实施稻田、蟹种养殖项目,开创了新型产业模式,拓宽了农户的思维方式。村委会联系相关养殖专家实时指导,为农户在养殖方面提供经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并在销售和宣传方面提供了帮助。通过近一年来的实验,示范性稻田和蟹种养殖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与此同时,榆林镇副镇长徐志宏介绍:“唯有从稻田蟹养殖绿色安全无公害上下功夫,项目才能够实现长远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需求改变了,从吃饱变成了吃好。所以我们联系区农牧局蔬菜部门,给他们做一些种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并监督他们做好日常生产过程中的档案管理,下一步我们将联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水稻和螃蟹做好检验检疫,确保生产环节真正做到绿色无公害。这样既可以为农民增收开一条新路,又能丰富餐桌,一举两得。”(记者许婷)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