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蒙古马精神 育新机 开新局 谱新篇】“毕克齐大葱”:400年传统种植今朝蝶变
内蒙古新闻网  20-08-31 07:10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八月的毕克齐,遍野葱绿,高高低低的大葱苗葱香扑鼻。这里种植着土默特左旗的“明星农产品”——毕克齐大葱。近年来,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对大葱的品种和种植技术进行了颠覆式改良,今年秋季就是验收成果的时刻,毕克齐镇银匠房村村民申玉柱望着一望无际的葱田,笑着说:“今年的丰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毕克齐镇地处大青山南麓,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条件好,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大葱生长环境。2008年,毕克齐大葱曾入选奥运会专供产品,每日供应1万斤,销售金额达360多万元。同年,毕克齐大葱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了当地农产品的招牌。

  “毕克齐种植大葱的历史已经有400多年了,当地人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大葱生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新品种更新慢、人工投入大、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导致葱农的积极性不高。”毕克齐镇银匠房村村支部书记申如意说。

  2019年,当地人下定决心改变现状,委托土左旗神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派专人到山东章丘学习大葱种植技术。这次“取经”收获颇丰,对毕克齐大葱种植的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他们归来后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了新一季的大葱种植当中,同时推广种植新品种内葱二号(蒙认葱2005001号),该品种是由内蒙古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秋播新品种,具有毕克齐大葱的品质,又有山东大葱的产量,目前内葱二号推广面积已达到生产面积的80%左右。

  “从前是斜着种,现在是直着种。”

  “从前叫‘垄葱’,现在是‘栽葱’。”

  “从前葱白只有20公分,现在高达45公分。”

  好种子加上好技术,不仅让毕克齐大葱的葱白变长了,品质也提高了,改变了延续百年的传统种植习惯,毕克齐大葱正式进入2.0时代。

  毕克齐大葱挺直了腰杆儿,毕克齐的农民也跟着直起了腰。“改良后的毕克齐大葱,亩产将从8000斤提高到12000斤左右,每亩实现增收2000元。”申如意说:“为了改变人工投入大的问题,我们还从山东引进了移栽机、培土机,播种、施肥、移栽、培土都实现了机械化,三四个人就完成了以前几十人的工作。”

  今非昔比的毕克齐大葱,鲜嫩爽脆、味浓辛辣,具有绝佳的口感,不怕冻,耐存储,是制作好烧麦必不可少的伴侣,实现了从“菜葱”到“调味品”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旗政府加大对毕克齐大葱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大葱示范田,在种植基地进行示范推广,聘请行业专家帮助农户防治大葱霜霉病、紫斑病和斑潜蝇等灾害。同时举办多期新技术培训班,不仅在室内培训理论知识,还走到种植现场进行实地讲解,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农民喜获丰收。

  打出品牌的毕克齐大葱如今供不应求,学校采购、线上订购等方式就让毕克齐大葱在田间地头实现了产销一条龙。近年来,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他们以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销售平台+直营店入股+农户土地入股+农户劳动力入股的合作模式,加以销售代理、社会资本的融入,让大葱种植户搭上了致富的列车。

  “目前合作社的试验田有100亩左右,这只是一个开始,还远远不够,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达到1万多亩。同时引入加工冷藏技术,提高葱农适应市场的能力,发挥毕克齐大葱的名牌效益,让毕克齐大葱走进千家万户。”毕克齐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赵霆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记者 白喜辉 郑学良 徐跃)


[责任编辑: 吴焕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