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互联网+马铃薯助榆林镇走上增收之路
内蒙古新闻网  20-09-02 10:05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今年,赛罕区榆林镇马铃薯喜获丰收。据介绍,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马铃薯将会成为榆林镇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农民也能真正享受到“互联网+精准脱贫”带来的红利。近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进赛罕区榆林镇,了解了为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这一“薯光产业”。

  “今年咱们村的马铃薯种植扩大到500多亩,按目前最低亩产7000斤算,市场批发最低价8毛一斤,那就是5600元,除去各项成本2600元,一亩地可以收入3000元!”站在地头,说起今年的好光景,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党支部书记郭拴枝喜上眉梢。

  据介绍,红吉讨号村一直以种植马铃薯为支柱型产业,在今年的马铃薯种植期间,红吉讨号村熙熙攘攘的“人海战术”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播种机每播一趟,能够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垄、播种等作业,田间地头的“新宠”为马铃薯种植按下了快进键。机械化种植,高科技培育,让村民们致富的心气更高。

  据了解,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一期由苏木沁种植基地和古力半种植基地构成,共计1800亩,其中主要栽培马铃薯,轮作作物有青储玉米、向日葵。产业园前身为榆林镇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2019年在榆林镇红吉讨号村种植108亩,2020年导入中国薯网马铃薯大数据平台和CFIS模式开展互联网+科技种植。

  “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是榆林镇打造的特色有机项目,由中国薯网进行现代化管理,在种植、管护、销售等方面,实现了互联网+马铃薯的新模式。”中国薯网常务副总裁郑健介绍:“中国薯网通过流转农民的土地形成种植基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在切种、播种、收获、后续分选等各个环节就地使用村里的劳动力,带动村民增收。”

  “产业园模式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具体操作办法及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郑健告诉记者,马铃薯科技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技术数字化,种植标准化;二是不同领域的科技成果集成应用;三是保护绿水青山,实现规模化大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FIS模式是中国薯网首创,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宗农产品三产融合解决方案,系统性地解决了供应链风险控制和连接,是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运营的核心和灵魂。”郑健说。

  “政策好,项目多,让我们农民对小康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盼。”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马铃薯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相信,榆林镇的“薯光产业”也定会继续通过不同形式带动村民增收奔小康。(记者许婷)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