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倌”夫妻和贫困说“再也不见!”
内蒙古新闻网  20-09-02 16:55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历经人生坎坷,25年风雨情深,在脱贫奔富的路上,刘永发和王振华走的尤为艰辛。

  刘永发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残疾,外出打工期间,与健康开朗的王振华相识。真情超越了世俗偏见,王振华认准这个勤劳善良、成熟幽默的男人,1995年,她跟随爱人返回老家——奈曼旗治安镇二号村,如愿嫁给年长她11岁的刘永发。

  正如刘永发坦诚相告的一样:他没房没钱,家中有老娘要养,还有3个未出嫁的妹妹。由于住房紧张,新婚的夫妻俩只能住进马圈。“就算要饭,我也会跟你一起。”世间最美的情话,莫过如此,刘永发被深深打动。他暗下决心:“不管多苦多累,一定要过上好日子。”

  家里地少,人口多,吃了上顿没下顿,米面都要出去借。夫妻俩白手起家,边做缝纫活,边卖布料,刘永发活计好、人实在,还会修钟表,二人从早忙到晚,可“好日子”还是遥遥无期。

  劳累加上免疫力低,刘永发患上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不能久坐,他不得不放下了裁剪手艺。夫妻俩只得另谋出路,春、冬两季扣大棚,推车出门卖青菜。屋漏偏逢连夜雨,刘永发又遭遇车祸,撞断了肋骨,伤愈后,夫妻携手继续与命运抗争。

  2009年,刘家东挪西借凑够了盖房钱。新房还没落成,刘永发的类风湿病加重,瘫痪在床。日复一日锥心蚀骨的剧痛,侵袭着这个刚强汉子的身体,也消磨着他的耐心。妻子忙里忙外,日渐消瘦,每天除了照顾婆婆和年幼的儿子,还要干农活、操持家务、上山挖猪菜,给丈夫喂饭、洗头、背他上厕所,刘永发心疼又自责,情绪失控时竟要把妻子撵走……

  那几年,刘永发时不时发病,一卧床就是十天半个月。而那个曾经柔弱的姑娘,已被生活磨练成坚韧的妻子和母亲,王振华用真情润养着摇摇欲坠的家。她夏天种地,养猪、养鸡、养鹅,农闲季节到露天市场摆摊赚钱。经过坚持不懈的调治,刘永发的病情渐渐稳定。

  按说刘永发夫妻吃苦耐劳,不应该长年举债,究其原因,就在于一家子老弱病残——看病吃药负担太重。2016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如雪中送炭,刘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时,他家还有5万多元外债没还清。

  用京蒙扶贫资金做本钱,刘家买来30头小猪,赊来砖、瓦、水泥,重盖猪圈。谁料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瘟挡住脱贫路,猪仔死了半数,辛苦一年下来,却所剩无几。夫妻俩并未灰心,2018年,借助财政贴息贷款的3万元,加大养殖投入,猪儿个个被喂得滚瓜溜圆,体重达到四百七八十斤,乘上猪肉价格飞涨的东风,刘永发家头一回还清欠债,脱贫了。

  夫妻俩算算脱贫账:自儿子念高三起,获得教育扶贫资金36000元;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为家人住院报销51780元;4口人享受低保综合兜底保障,年收入14000元左右;落实京蒙扶贫资金15000元。仅这几大项,直接受益就超过10万元。

  今年年初,刘永发罹患心肌梗塞,生命垂危。所幸抢救及时,心脏支架手术很成功,王振华喜极而泣。受益于脱贫不脱政策,手术费用报销了3万多元,没给家庭带来过重负担。

  曾经的磨难变成坚硬的铠甲,刘永发夫妻从未向命运妥协。脱贫后,他们不敢松懈,乘胜追击,又找了份帮人看超市的活,一年能增收1万元左右。夫妻俩商量着,等攒够钱,打算再养两头牛,增加家庭收入。

  “扶贫政策这么好,日子再过不起来,那就是自己的问题。”刘永发说,党的扶贫政策帮了他家大忙,但不能总靠政府,致富还得自己努力,今年猪肉价格好,春天出栏了11头,目前还养着21头猪,7大14小。据他估算,养殖加上种地、务工及低保补助等收入,今年至少能净剩5万元。

  刘永发夫妻相亲相爱、自强不息的故事走出二号村,成为当地人学习的典范,还被评为“旗级文明家庭”。刘家儿子明年就大学毕业了,夫妻俩更有了盼头。乘着国家政策的快车,一家人要大声和贫困说:“再也不见!”(记者李晶)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