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居”变“安居”暖身又暖心
内蒙古新闻网  20-09-08 00:0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初秋时节,走进宁城县的乡村山间,一栋栋白墙、青瓦、红檐门窗的特色民居在碧水青天、翠绿环绕的群山中半露娇色,如同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说起村庄这几年的变化,黑里河镇长青村村民刘良儒动情地说:“以前不仅村里脏乱破旧,自家的住房也是摇摇欲坠。如今我们不但住上了‘暖心房’,村里还有了小公园,路也硬化了,墙也粉刷了,环境越来越美了!”

  宁城县是我区实施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把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方案、创新思路制定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优先支持特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多措并举保障特困户住房安全等方法,扎实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2013年到2020年,全区共下达中央补助资金79.6亿元,自治区本级补助资金63.6亿元,支持99.3万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牧区贫困农牧户实施危房改造,其中13.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

  2019年以来,我区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逐步推动解决农村牧区相对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问题,2019年将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其他低收入农户纳入支持范围,2020年将政策范围从深度贫困地区扩大至国家级贫困县。抽样调查显示,全区60岁以上劳动能力不足、家庭收入较少的贫困户改造占比达到48%—58%之间,并呈递增趋势。2015年抽查危房改造4130户,其中60岁以上家庭2038户,占比49.35%;2016年抽查危房改造5482户,其中60岁以上家庭2652户,占比48.38%;2017年抽查危房改造1798户,其中60岁以上家庭1055户,占比58.68%。

  民之所向,施政所为,我区各地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改造方式,确保将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在最需要帮扶的对象身上。

  乌兰察布市通过创新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与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将农村牧区无自筹自建能力的60岁以上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等人群整合并迁入互助幸福院,实行“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社区服务、互助养老”,有效改善了这类人群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同时对人口迁出区重点实施了土地整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绿化造林等项目,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全区累计使用危房改造资金建设幸福院5.5万户,惠及10多万贫困老人和残疾人。

  一些地区积极推进节能低碳环保住房建设,推广使用EPS模块等新型建材,与传统的砖混结构房屋相比每平方米降低成本420元,并且房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在北方冬季没有取暖条件下保持室内温度零度以上。据测算,一个取暖期,每户可节省煤炭2吨,节约资金近1000元。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东部盟市把厨房、餐厅、卫生间及仓储等生活附属设施建设在房屋后面,既降低了建房成本,又提升了室内设计及利用空间,还有效解决了保暖问题。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进行了农房加固改造试点,编制印发了农村房屋加固改造技术导则,引导C级危房和具备条件的D级危房农牧户优先选择加固方式改造危房。推广加固改造以来,全区危房改造中采取修缮加固比例逐步提高至28%,有效改善了无自筹能力特困户住房安全和居住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今后全区类似地区减轻农牧民自筹压力,低成本改善住房安全方面做出了有力探索。此外各地还积极通过农牧民投工投劳、建材采购议价等方式努力降低贫困户负担。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永桃)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