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故事丨漫水塘里瓜果飘香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0 17:52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

  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漫水塘村常年干旱,农业产业发展艰难。近年来,这里因地制宜调整产业机构,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让小村变了模样,如今的漫水塘绿色满园、瓜果飘香。今天的小村故事,我们就带您走进漫水塘。

  眼下,正是蔬菜瓜果大面积上市的时节,漫水塘村的辣椒、西红柿、西瓜等农作物迎来了大丰收。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取经学习、洽谈合作。

  今天,漫水塘村迎来了近百名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农户,他们最关注的,就是这片苗圃,别看苗子个头小,但它们的成长决定着农户下一季度的收成和品质。

  这个苗圃占地十多亩,虽然不大,但每年可产出4000万株优质辣椒苗,这让前来参观的专家和农户们纷纷点赞。苗圃的负责人叫李宏,是土生土长的漫水塘人,他说,现在一斤辣椒最多能卖6块钱,而过去由于村子缺水只能种甘草,一斤甘草就卖几毛钱。

  漫水塘村常年干旱,却又因为每逢雨季四处漫水而得名。就是这样一个“既盼水,又怕水”的村子,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备受煎熬,地里庄稼十种九不收,生活十分艰辛。家乡的贫穷,让年轻的李宏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闯荡。正当他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时,却查出了肝癌,他决定返回家乡回报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2013年,李宏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回到漫水塘村搞起了设施农业,以此扭转“靠天吃饭”的困局,从而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可大伙儿却认为这事儿不靠谱,十年九旱的漫水塘,怎么能种出水灵灵的蔬菜?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李宏率先建起了大棚做示范。从聘请技术人员、安装精准滴灌到使用智能设备,一系列的举措,让设施农业节水、节肥、节能等优点渐渐凸显出来。此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到了漫水塘,旗政府将发展绿色果蔬种植作为当地主导产业,对新建大棚的农户每栋补贴5000元,滴灌每亩补贴600元,大力度建设优质果蔬经济带。当初满怀质疑的村民陈有思想上也有了转变,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建起了30个蔬菜大棚。

  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漫水塘村村民陈有说:“这一亩相当于过去10亩地的收入,种10个棚以后就是相当于过去的100亩,这样的区别是很大的。”

  如今,陈有的蔬菜大棚发展到了50栋,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漫水塘村的设施农业也从0发展到了1000多亩。村里还实施了有机蔬菜种植,标准化管理,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当地的蔬菜产业增了产量,提了质量。

  记者问道:“我们看到这个棚里的辣椒苗已经被剪枝了,它有什么好处呢?”

  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漫水塘村村民陈有回答说:“这个大棚一般是每年生产两茬,我们去年引进来这个剪枝技术,试验很成功,它的好处就是上市早,品质好,下来辣椒品质好。”

  品相好,产量高,漫水塘的蔬菜不仅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采购,四邻八乡的村民们也常来观摩学习。

  半年前,李宏的儿子李鹏博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选择了“接地气”的农业领域作为自己的创业平台。在他看来,这正是年轻人大展拳脚的舞台,他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前沿的科学技术、互联网思维等运用到了农田里。半年时间,李鹏博的网店就创造了2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漫水塘村村民李鹏博说:“我想以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想法,以新型农民的身份,回乡创业。”

  在漫水塘,像李鹏博这样返乡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大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热情。漫水塘的产业兴了,人气也旺了。从“靠天吃饭”到“精准滴灌”,从追求数量到打造品质,漫水塘村种出了一朵绚丽的“小康之花”,近三年实现种植业人均增收1万元,年人均收入超过了18000元。(白蒙仁范珺婷王红杨培培刘伟闫伟)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