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林营子村:发展旅游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1 16:42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扶贫网

  曾几何时,这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却闭塞落后的小山村;曾几何时,这是一个山多地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动下,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林营子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传统种植业向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实现了“蛹化成碟”的美丽嬗变。2020年7月,林营子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风生水起的乡村旅游

  初秋的喀喇沁旗,天高云淡,满目葱茏。一走进林营子村,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相互映衬,微风轻拂,艳阳高照,村庄静默,如诗如画。

  在该村党建活动广场上,一排排身穿迷彩服的学生正在进行队形训练。稍息、立正、报号……整套动作规范整齐。

  “我们从7月30日组织学员到林营子村开始研学训练,目前已经进行了7天。村里的活动设施、自然环境都特别好,餐饮住宿条件也特别满意,比周边许多户外研学基地都要好。”来自赤峰市松山区的万新宇老师说。

  立足本村丰富的生态、文化、历史资源,积极开展农耕体验、红色文化教育、成人拓展、国防教育等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是该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着力点。从2019年7月正式运营研学旅游项目以来,该村已累计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

  推动研学旅游发展是该村乡村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北方新村。截至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现存国家和自治区级保护古树9棵,树龄都在300年以上,并相继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国家森林乡村”。同时,力弘扬原生态农耕文化、冶金文化、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实施“旅游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其他形式”运营模式,努力建设赤峰周边城市近郊游理想目的地。全村已发展农家院、民宿经营户15家,年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农家乐经营户平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参与旅游服务100余人。

  旅游为脱贫加油助力

  临近中午,走进林营子村“致青春”学习营地的厨房,村民苏秀华正在忙着为学员准备午饭。从洗菜到切菜,从切肉到准备调料,动作娴熟,有条不紊。

  苏秀华是该村10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种地为主,农闲时再采摘杏核、蘑菇等林产品增加收入,一年到头,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原来靠种地和捡蘑菇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村里发展乡村旅游,让我到基地里为学员做饭,每天100元工资,每个月我能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苏秀华说。

  为增强该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助力脱贫攻坚,据介绍,该村通过引进林水涧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参与产业发展,每年不仅为该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用于脱贫攻坚,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实现了贫困群众的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该村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安排在环境保洁员、厨师、食材供应等岗位,月工资达3000元左右,人均年增收达1.8万元。同时带动当地10余名非贫困群众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2021年,我们依靠旅游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加的收入将达到5万元,脱贫攻坚的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加。”姜国英说。

  全员参与助力脱贫攻坚

  在林营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十家满族乡副乡长刘海波正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单位干部几个人共同研究林营子村的旅游项目建设。

  为下好乡村旅游扶贫棋,该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主打乡村旅游一张牌,先后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宣传产业思路,统一村民思想,凝聚发展共识。在此基础上,该村立足全村产业发展实际,围绕乡村旅游和脱贫攻坚,积极谋划增收项目,打造扶贫产业。

  在扶贫项目上,该村坚持因地制宜,组织贫困户种植无公害蔬菜,养鸡、养猪,为农家乐提供优质食材的同时,该村还计划组织贫困户扩大绿色小米和玉米种植,增加旅游产品种类,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并依托森林覆盖率高、林下产品丰富的实际,组织贫困群众加大林下产品采摘力度,打好特色林产品销售牌,凭此一项,可为当地群众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林营子村满山都是宝,就看找不找。我相信,只要我们拧成一股绳,努力加油干,乡村旅游一定能为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提供新动力。”姜国英说。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