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后旗乡村夜校照亮脱贫心路 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1 16:54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扶贫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察右后旗深入贯彻“精准扶贫”要义,紧抓“智志双扶”,以89支驻村工作队为主力军,开展乡村夜校“三堂课”活动,照亮脱贫心路,激发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截止目前,全旗已完成7726户16008人的脱贫任务,并分别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接受了自治区以及国务院的第三方评估验收,全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降为现在的0.083%。

  上好政策“必修课”,让群众成为政策明白人。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论述家喻户晓、入心入脑,是保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前提和基础。“白天忙时家里见不着人,晚上闲时村里见不着干部”,曾一度是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情况导致干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造成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甚至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为此,以增强群众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为中心,上好乡村夜校必修课。一是系统梳理政策,保证“讲得准”。对国家、自治区、市及旗出台的扶贫政策进行分类整理,精心编制《扶贫政策汇编》,入户干部人手一册,确保干部入户“讲的准”;印发《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单》,群众一家一份,确保群众熟悉扶贫政策,主动响应和接受扶贫政策。二是发挥干部作用,确保“有人讲”。驻村工作队及所有扶贫干部将扶贫政策宣讲与学习作为必修课,熟练掌握扶贫政策,力争成为政策专家、理论能手,从而实现让群众“信服”、愿意“听讲”的目的。结合驻村工作队实际,每支驻村工作队选择2名队员作为常规主讲人,轮流负责日常讲授工作,其他工作队成员根据需要进行递补,保证了宣讲力量。三是注重方式方法,确保“听得懂”。主讲人“入乡随俗”,用“书面语”让群众听得懂,用“家常话”让群众记得住,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开展宣讲工作,既保证政策内容原汁原味,又保证群众听得明白。特别是针对群众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及产业扶贫政策,逐条进行讲解;对群众反映的贫困户识别、退出及政策差别化问题,进行对比讲解,保证了群众的政策知晓率。

  上好互动“选修课”,让群众致富能力强起来。政策入心入脑后,关键是教会群众“怎么干”,乡村夜校及时将工作重点转至“扶智”上面,引导群众愿意说、敢于说、说实话,共谋脱贫致富“金点子”,上好乡村夜校选修课。一是自主选修,量身定制脱贫路。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及农户意愿,由群众自主选修、量身定制授课“菜单”,并与“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相对应,驻村工作队利用乡村夜校邀请农牧业科技人员、“土专家”、致富带头人,特别是市旗相关部门的专家和科技人才有针对地讲课,向困难群众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致富本领。二是集体选修,凝心聚力谋发展。重点围绕马铃薯、肉羊、肉牛、雪菊、药材、农家乐、牧家游等优势产业,筛选30多家帮扶企业,落实致富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广大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同时,组织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现场讲课,向贫困户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和创业就业经验,引领广大贫困户融入扶贫产业链中,参与到集体经济中来。通过这两种选修课,一部分贫困户借助乡村夜校学到的技术,通过菜单式扶贫,成为肉羊、生猪、肉牛示范养殖户,一部分贫困户通过就业培训进入龙头企业打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乡村夜校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成了致富成果。

  上好道德“情感课”,把群众脱贫志气扶起来。通过讲政策、传技能,一大批勤劳肯干、自立自强的贫困户率先脱贫致富,但“等着政府送小康”的贫困户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一般农户仍然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些“痛点”,全旗上下始终将“扶志”贯穿于“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各个环节,坚持通过典型示范和群众活动上好乡村夜校道德课。一是坚持选树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一个典型一根标杆,一个楷模一种导向,驻村工作队利用“乡村夜校”请来脱贫先进个人,让身残志坚、主动脱贫的温艳峰,家有病妻、自立自强的刘有德等一批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现身说法,引导贫困群众依靠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增强了乡村夜校的亲和力、说服力和生动性。二是开展群众活动,强化思想建设。通过开展联系群众“7+3”(即吃一顿饭、算一算账、查一查错漏、讲一讲措施、测一测认可度、标一标位置、核一核档案,集中开展一次走访慰问、集中开展一遍有奖竞答、集中深入农牧户开展一遍卫生大扫除)、“道德模范评选”、“六进村助力脱贫攻坚”和社区文艺队下乡等一系列群众点赞、成效明显的活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干群之间架起了“连心桥”,结成了朋友,化解了矛盾,增进了彼此的理解。特别是通过白天的乡村“大喇叭”、“光荣榜”以及“乡村夜校”,大力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通过入心入脑的宣传教育,提升了群众的感恩心理和自尊自强意识,引导他们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自开展“乡村夜校”活动以来,全旗89个驻村工作队、434名驻村干部以及包扶单位,先后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000余场次,受益农牧民群众达5万多人次。

  目前,“乡村夜校”已成为察右后旗农牧民了解扶贫政策的新窗口,开阔眼界思路的大课堂,学习致富技能的主阵地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乡村夜校活动真正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