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厚积“沃土” 桃李芳菲 ——乌达区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4 10:12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体育课

音乐课

实验课

  中考学生投考率、中考均分位居全市前列;

  为乌海市高中教育输送了高素质学生;

  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均衡发展旗县验收;

  计划2022年申报国家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旗县验收……

  近年来,乌达区教育事业发展结出丰硕果实,向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迈出了新步伐,这是一年接着一年干的艰辛付出所取得的成绩。

  教育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力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乌达区紧紧抓住关键,注重三支队伍的培养,不断推动教育教学的优质化发展。

  培养校长队伍

  带领学校整体水平提升

  乌达区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一条重要的经验是配齐配强一个团结务实、敬业奉献的学校领导班子及骨干队伍。在市十二中,校级领导除了校长不带课,所有的副校长都要带课、带班,中层以上的环节干部都是满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兼任行政工作。“他们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在全校的教师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十二中的校长张仲奎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作为学校的火车头,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质量。近年来,乌达区不断探索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举措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校长的职级评定是这些举措中的一项。2019年初,乌达区率先在全市探索聘请外来的第三方对校长的履职尽责、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职级评定,由此决定校长能享受到的待遇。目前,这一评定措施已经实行了一年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评定标准使校长更加明晰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大幅度提升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达到了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所好学校的目的。”乌达区教育局局长任永昌总结说。

  培养教师队伍

  推动教学水平上台阶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资源。到目前,乌达区9所中小学校的教师队伍具有年龄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抓得精细的共同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按学校的要求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推进乌达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乌达区重视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教育局与各学校、幼儿园签订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各学校幼儿园与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对违反承诺的教职工实行一票否决,以硬性的要求规范师德师风,在社会上树立起教师的良好形象。

  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乌达区充分利用北师大乌海附校的教育资源,在培训本校教师的基础上,把全区教师也纳入其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对校长、班主任、教师从业务能力、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培训。为充分利用全区的名师资源,乌达区在各中小学设立名师工作坊,坊主由被评为全市名师的教师担任,带动优秀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再由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逐渐实现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由点到线再到面,名师发挥出了辐射带动、指导示范作用,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同时,乌达区探索积极的激励机制。其中,2018年,乌达区在十二中开始试行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对于骨干教师每月给予一定数量资金奖励,激励他们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其他教师。

  培养教研员队伍

  形成浓厚教研氛围

  乌达区注重教研员队伍建设,这一工作在全市得到了认可。

  乌达区配强了教研室教研员,聘请教育专家担任教育总监,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工作,为全区教育教学把脉,全方位指导乌达区的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由传统的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助学,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教师教学能力及个人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优质课、示范课数量大幅增加。教研室组织“种子”教师开展示范课、听评课等相关活动;每周组织大教研,培养“种子”教师,关注薄弱教师,支持业务尖子,为教师分层次搭建展示和成长平台,带动全区学校教研水平的提升。

  教研室专职教研员带动各学校建立教研组,教师兼职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扩大了教研队伍,营造出浓厚的教研风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使全区教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在十二中,学校倡导教师一方面教学,一方面搞教研与课研,要求每名教师每年至少研究一个小课题,学校教研氛围十分浓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人才的持续培养是乌达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沃土,正是因为多年的努力,这片沃土正绽放出满园春色,结出累累硕果。(记者王秋华)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