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湾村里多了“喜羊羊”固阳县怀朔镇阳湾村第一书记谭树升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4 20:13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眼下,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的这一朴素的憧憬正在变为现实。

  金秋九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包头日报社记者奔赴包头市乡村一线,寻找决战一线的参与者、受益者,倾听他们点亮小康生活的奋斗故事,感受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对贫困地区产生的撬动力量,触摸我市脱贫攻坚的强劲脉动。

  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辟《脱贫印记·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栏目,通过驻村干部、村干部以及被帮扶贫困户讲述的脱贫攻坚故事,全方位展示我市脱贫攻坚成果,标注我市具有历史意义的脱贫印记,记录包头脱贫攻坚的壮丽故事。

  又是星期一,周日晚上把孩子送上返校的火车,今天一大早我就从昆区赶回村里。

  回想起来,从去年5月份接过上一任第一书记的接力棒,不知不觉已经在阳湾村做扶贫第一书记一年多了。

  第一书记,听起来像是个官,其实是干活的第一先锋。一年多来,在乡下的每一天都过得艰辛而充实,想想不由得感慨万千。

  车子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我的乡村“大本营”又近在眼前了。

  一进办公室,我就和扶贫团队讨论起来。

  每周一早上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碰头会,我一直坚持组织召开,不仅为了理清工作思路,更为了把大家都黏合起来,这也让我尝到了“劲儿往一处使”的甜头。

  会上,我们商量着本周除了继续入户,还要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拉话话”志愿服务活动。开完会我直奔刘云江家。

  “谭书记,快进家。”刘云江正在羊圈旁伺弄他的羊,远远看见我就热情地招呼起来。

  刘云江从2016年开始发展养羊产业后,创造了脱贫奇迹,大家都叫他“刘二哥”。他养羊用心、妙招多,同样的规模他的效益能比别人高出60%,所以我经常找他学经验。

  “刘二哥,你来说,我来整理,咱们出一本‘养羊经’,让集体产业经营者和养殖户都能借鉴。你说咋样?”

  “行了哇!”刘二哥爽快地答应了。

  去年,我和村干部经过调研决定发展养羊这一集体产业。可到底是养肉羊还是养种羊?我的想法和村里人发生了碰撞。我走村串户,听村民的养殖经验,和村干部反复探讨市场行情、长远利益,最终决定发展种羊养殖。

  前前后后准备了一个多月,可行性报告终于出炉,很快得到了我所在单位市住建局和固阳县各30万元的资金支持。

  10月份,1300平方米的杜蒙杂交种羊繁殖基地建成了。当140多只高个宽脊背的杜蒙羊“咩咩”欢叫着走进羊圈时,我的心也跟着欢腾起来。阳湾村多了带给百姓希望的“喜羊羊”,以后村里的建设、脱贫户发生大病、意外的兜底保障,全靠它们了。

  如今,青瓦白墙的种羊基地不仅每年能给村里带来8万元的利润,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被固阳县列为全县村集体经济示范项目。

  一年多来,我也把刘二哥和其他几位脱贫户当成“师傅”,经常去找他们聊天。我发现他们有“领头羊”的潜质,培养好了,将来能带动周围的乡亲们一起往前走。

  聊完正事,转眼到了饭点,我赶忙回去扒拉了一口午饭,也顾不上午休,下午还得给两户有瘫痪病人的脱贫户送护理床。

  第一书记的工作就是这样,既重大又琐碎。

  转眼到了下午5点多,有了点空闲时间,我又开始惦记村集体项目那些羊。今年3月份110只小羊羔出生,94只很快被合作企业买走,给村集体换回近8万元的收入。

  想起这些,我总是既喜悦又隐隐担忧。养好只是第一步,我一直在考虑集体产业的未来。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靠村里经营,但没有完备的管理办法,缺乏财务、经营管理人才,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我担心这些会制约今后项目的发展。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我们还得慢慢盘算、逐步完善。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