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明在查看番茄的长势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尚春明毕业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1985年调入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从此便和番茄结了缘。30多年来,他雨里去、泥里归,把实验室搬到田间,番茄是他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更成了他为民服务的重要纽带。
“刚开始研究番茄的时候,我就在村里观察农民种植的番茄。那时候,包头农民种的都是老品种,虽然口感好,但产量低、抗病性差、果实容易裂、不易储存,人们种植就是自给自足,还谈不上靠番茄挣钱。”尚春明告诉记者,正是这种状况,促使他研发能给农民带来收入的优良番茄品种。
尚春明开始了漫长的与实验室、试验田为伴的科研之路。夏天中午30多度的高温,他就拿个水壶,围着番茄苗子观察,哪个苗子缺水了他马上就给补水。冬天光照时间短,为了抢时间,他在棚里一待就是一天,常常忘了吃饭,半夜还要起来看棚子里面的温度合不合适,太冷的话马上点炉子加温……
30多年间,尚春明先后培育出“中红一号”“星宇201”“星宇202”“星宇203”“星宇206”等20多个蔬菜新品种,其中4个番茄品种获国家认定,其选育的高产、大果型、抗病毒、耐贮运的优良西红柿品种在全国30多个省区市示范推广,比国外同类品种品质更优,还增产15%以上。他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均成为自治区主栽品种,辐射带动内蒙古西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的40多个旗县,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尤其是番茄系列新品种已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到农户身边,让他们增收致富始终是尚春明的最大愿望。他常说:“看到农户因为种我们的番茄品种越挣越多,一步步脱贫致富,我就打心眼里高兴,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年届花甲的尚春明依然精神活跃、斗志高昂,不是在温室里搞科研,就是在村里搞指导,大年三十都不休息,同事们都称他有着“60后”的敬业奉献和“80后”的冲锋闯劲。尚春明表示,他的科研道路远还没有结束,他将继续钻研,培育更多新品种,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范围,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我一生认准一件事情,做好一件事情,对社会有贡献,我就觉得值了。”(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段丽萍)